第一章 家庭

孙毓修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富兰克林最新章节!

    人之成为大人物也,固赖自己平时之修养,而亦得于凭借者为多。有凭科名而显者,有凭先达而进者,有凭时势而成者。盖士之崭然见头角、脱颖而出、千人皆见,莫不由此。若夫孤寒之士,贫困交迫。少无名师,资其启导;长无凭借,助其功名。是虽内蕴才智,外见节概,亦惟空山无人、孤芳自赏焉耳。欲有为于斯世,盖亦难矣。然人患无志、不患无成;患修名之不立,不患借凭之无所。读《富兰克林传》,即甚无聊赖、困苦已极之少年,亦可奋然決起,勿以前路茫茫,而稍挫其积极进行之想也。

    富兰克林之祖,世居英国爱克登(Ecton)一小镇也,累代皆为铁匠。至其父裘赛亚·富兰克林(Josiah FranKlin),始改业为染工。后随清教徒之后,挈其妻子,去祖国而托居于新世界之波士顿(Boston),又以制肥皂为业。

    裘赛亚至美洲时,已有子女七人。乃室家初奠,遽赋悼亡。闻英国人福尔吉(Peter Folger)之女有贤德,迎为续妻,又生子女六人,而富兰克林居其一,于兄弟辈行最小,父母皆有贤名。后富兰克林为撰行述,其略曰:“吾之少也,从未闻父母有病,亦未见其稍有病容。二老皆享高年,父八十九,母八十五而卒。生平耿介,不妄取予;指导子女,皆有法度;白头夫妇,偕老齐眉,相处至五十五年之久。家故贫甚,然予居父母处,未尝见其戚戚,则吾亲之安贫而又不为贫所窘者,非他人可及矣。”

    时有美人巴登(Parton)又论富兰克林曰:“富兰克林之形态,酷似其母,其母又酷似其父福尔吉。”由此知甥舅之间,所关甚大,世之择婚者,可以知所从事矣。

    【批评】

    人生贫贱之家,只以衣食为急。衣食之外,便无所求。一则迫于境地,一则限于见闻也。近如彭刚直公玉麟,本衡阳农家子。比长,独有大志。逃之山寺,奋志读书。家中父母亲戚,皆以为大怪,强之归耕。藉非公有坚决之志,几何不以老农终也。白屋之中出一人才,比世家大族,难过百倍。寄语世人,遇孤寒之士,当加意奖借,成其羽毛。

    富兰克林之父,虽不在百有二人中,竟决然舍其本乡,挈妻子而至榛莽未辟之美洲,其独立自由之概,亦已可敬。富兰克林幼时,耳濡目染,在在处处,得益匪浅。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叱咤风云的非凡人物,固然要依靠其自己日常的修身养性与积累,然而除此之外,大多数人还是得依靠外部因素。有的人凭借考取的功名而声名大振,有的人凭借先祖的财富而飞黄腾达,也有的人依助时势而取得成就。可见,一个人能鲜明显露才能,脱颖而出,从而被人们所关注,都脱离不了这些因素。像那些幼年丧父、家境贫困的人,他们在年少的时候,没有有名的老师来教导提携,年龄稍大一点的时候,又没有可以依靠的外力来帮助他成就功名。所以,即使内里富有才华,外在拥有独特的气韵风骨,他也仅仅如同身居荒山、无人发现一样,只好自我欣赏罢了。像这样的人想要在世间有所作为,大概也很困难吧。然而人应该忧虑的是自己没有志向,而不是忧虑自己没有成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好的名声没有树立,而不是担心没有能依靠的外力来成就自我。阅读《富兰克林传》,即使是精神非常空虚或自身相当贫困窘迫的少年人,也可以发奋努力以改变现状,不会因为未来道路迷茫漫长,就逐渐消磨自己努力进取的意识。

    富兰克林的祖先居住在英国一个叫爱克登(Ecton)的小镇上,他们家世代都是铁匠,直到他的父亲裘赛亚·富兰克林(Josiah FranKlin),才开始改变其职业成为一名染色工人。后来他的父亲带着妻子和孩子,跟随英国清教徒,离开祖国到了美国波士顿,以制造肥皂为生。

    裘赛亚到美洲的时候,已经有了7个孩子。但当他们在美洲刚安好家时,他的妻子就过世了。裘赛亚听说英国人福尔吉的女儿很贤德,便迎娶她为第二任妻子,此后又育有子女6人,而富兰克林即是其中最小的孩子。他的父母都有良好的声誉,这在后来富兰克林为父母撰写生平事迹的时候,大致说到过:“在我小时候,我从来没有听说我的父母有过疾病,也没有见过他们有一点点的病容。我的父亲活了89岁,母亲活了85岁,他们都是年纪很大才去世的。他们一生正直,不会随心所欲、贪得无厌。在教育子女上,都很注重方法、讲究分寸。夫妇二人共同生活了55年,白头偕老,相敬如宾,恩爱美满。我们家曾经非常贫困,然而我在父母亲那里,从来没见他们因贫困而面带忧虑或悲伤。我的父母在贫困中能有安然的心态却又不会因贫困而面露难色、止步不前。这一点,一般的人是难以做到的。”

    当时有一个叫巴登(Parton)美国人又评论富兰克林说:“富兰克林长得非常像母亲,母亲的长相又和她父亲福尔吉的长相非常相似。”从这便可以知道,外孙与外祖父的长相之间关联很大,世上选择配偶的人,可以从中知道一些借鉴方法。

    【评论】

    一个人若在贫困而地位低下的家庭中出生,则只担心温饱问题。对于温饱以外的事物,就没有什么多余的追求了。产生这样情形,一方面在于环境逼迫,另一方面在于见识有限。以时间近的例子来讲,比如彭玉麟先生(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清朝“中兴四大名臣”,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本来是湖南衡阳的农家子弟,可是当他长大后却生出了远大的志向。他躲避到山中的寺庙内,发奋读书。家中父母及其他内外亲属,都认为他的行为非常奇怪,强行逼迫他回家耕种。假若不是彭玉麟有坚定的志向,恐怕他也会一生躬耕及至老去吧!在普通百姓家出一个人才的情形,比在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大家族中诞生一个人才要困难几百倍。因此,我想要对世人说,当你遇上贫贱却不失志向的读书人时,应当对他加倍关怀和扶持,帮助他,成就他的名声。

    富兰克林的父亲虽然不是普通人家中所出的极出色的人才,可他竟然坚定地离开故乡,带着妻子和孩子到了荒僻且不发达的美洲大陆。像他这种追求独立和自由的精神气概,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吧。富兰克林从小时候起,便在很多方面耳濡目染地受到父亲的影响,从中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