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马拉塔人战败

基恩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莫卧儿帝国最新章节!

    精彩看点

    马拉塔人联盟————萨达舍奥·拉奥————艾哈迈德·沙·杜兰尼进入德里————霍尔卡和苏拉杰·马尔的告诫————洗劫德里的皇宫————易卜拉辛·汗进攻罗希拉人————纳吉布·汗坚守阵地————冉克吉被杀

    1759年,从贝拉尔[1]边界到恒河岸边的这片地区,马拉塔人联盟势不可挡。虽然马拉塔人联盟一边被尼扎姆·阿里·汗和海德尔·阿里[2]牵制,另一边被年轻的奥德统治者舒贾-乌德-道拉[3]牵制。然而,实际上,马拉塔人在这片地区无人能敌。西边新建立的穆斯林王朝即杜兰尼帝国,将长期构成威胁。但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很可能会和其他穆斯林国王一样,签订和平条约。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这个人就是萨达舍奥·拉奥。萨达舍奥·拉奥是马拉塔人的佩什瓦[4]的堂兄兼牧师,马拉塔联邦的统治权掌握在他手中。马拉塔人著名的统治者、最初的创建者西瓦吉[5]的后裔是个差点儿沦为囚犯的傀儡,正如几年前的日本天皇一样。

    托德[6]引用了一位当代历史学家对当时印度状况的描述:“这个时期的印度人民只为个人的安全和欲望着想。逃脱苦难的人无视苦难,只关心自己,不为自己的同胞考虑。在纳迪尔·沙入侵之后,这种既无视公共道德又破坏个人美德的自私自利的行为在印度非常普遍。自此,人们非但没有变得更加善良,反倒因此变得既不幸福也不独立。”

    1759年夏末,我们现在称为杜兰尼帝国的君主艾哈迈德·沙·杜兰尼(人称阿卜达里)听说阿拉姆吉尔二世被谋杀的消息后(上一章对此有所叙述)回到印度,并带兵来到德里。狡猾的谢哈布丁听闻他到来的消息后,立即躲到贾特人那里。虽然马拉塔人的军队暂时占领了旁遮普的一些地区,但还是被击败,被迫进入德里。因此,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再次占领和劫掠了首都。之后,他退回到盟友纳吉布·汗的领土,并召集罗希拉各部的酋长。与此同时,马拉塔人向拉杰普特人和贾特人的首领求援,并向北挺进。1759年12月,他们占领了首都。

    离开德干后,马拉塔人的主力由两万精挑细选的骑兵组成,并由宰相萨达舍奥·拉奥直接指挥。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用萨达舍奥·拉奥的头衔“巴奥”称呼他。巴奥还带着一支由一万步兵和炮兵组成的强大而纪律严明的军队,这支军队由一个叫易卜拉辛·汗的穆斯林将军率领。这位将军在担任蒲塞的警卫队指挥官时学会了法国军队的管理模式,并获得了卫士头衔,表明他曾经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

    离开德干后,马拉塔人的主要兵力由两万精挑细选的骑兵组成,并由宰相萨达舍奥·拉奥(左二)直接指挥。巴奥还带着一支由一万步兵和炮兵组成的强大而纪律严明的军队,这支军队由一个叫易卜拉辛·汗(左一)的穆斯林将军率领

    在行军途中,霍尔卡、辛迪亚、牧牛王[7]、戈宾德·潘特等人率领的马拉塔人的军队也加入其中。许多拉杰普特土邦加入进来。苏拉杰·马尔带来了由两万名身强力壮且勇猛的贾特人组成的特遣队。印度教各派系正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起来。伊斯兰教徒也因为必要的抵抗联合起来。各个派系都热切盼望奥德总督舒贾-乌德-道拉统领什叶派的联盟,因为他的先祖曾公平地领导过不同派系的人。

    巴奥的声望很高。一直以来,他战无不胜,深得人心。他从首都掠夺了大量战利品,其营地变得非常豪华。格兰特-达夫[8]说:“高大宽敞的帐篷里堆满了丝绸和毛织品。帐篷上装饰着大型的镀金饰物,从远处看时金光灿灿,引人注目……营地里有许多大象。各色旗帜、精良的马匹将营地装扮得非常华丽……看似是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营地的装饰模仿了莫卧儿帝国鼎盛时期莫卧儿人的高雅品位。”特别之处并非只有这些。迄今为止,马拉塔人一直是轻骑兵,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食物、饲料、被褥、绳索,这些都是他们装备的一部分。这种装备可以保证他们被击败后还可以行军五十英里,然后停下来,做好再战一天的准备。现在,他们第一次得到一支正规的炮兵队伍和一支训练有素的步兵军队的支援。然而,所有这些表面上的优势最终加速了他们被更彻底、更可怕地摧毁。

    出于掠夺的天性,霍尔卡和苏拉杰·马尔告诫巴奥,正规战争不同于他们熟悉的战斗。因此,他们建议将家属、帐篷以及所有重型设备留在安全的地方,比如占西和瓜廖尔这些几乎坚不可摧的城市。他们的骑兵应该去骚扰敌人,将敌人周围的地区洗劫一空。但巴奥轻蔑地拒绝了他们的苦心劝告。在南方战争中,巴奥曾看到枪支和严明军纪的作用,他自信地预见到他的军队将会取得的成就。他决定尝试用他理解的科学化军队作战模式,看看能够取得怎样的效果。后来,结果证明这个决定毁灭了他。不是因为他选择的武器不好,而是因为武器还不完善,而且他不知道如何使用它们。二十年后,玛多吉·辛迪亚用同样的方法征服了印度所有的对手,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一位欧洲将军————布瓦涅伯爵。玛多吉·辛迪亚是与布瓦涅伯爵同时代的伟大领袖之一,允许布瓦涅伯爵运用自己的战略战术:正规军和炮兵是军队的核心,行动时果断有力,目标明确,而骑兵的行动只是为了护送、侦察和追击。在这场重要的战役中,我们看到训练有素的军队在亚洲领导人的领导下虽然基本完成了任务,但是由于人数太少,缺乏将才,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

    一到达德里,巴奥就指挥他的军队包围了皇宫。皇宫由一支势力薄弱的穆斯林军队守卫。这支部队是杜兰尼帝国的宰相沙·瓦力·汗的侄子匆匆募集来的。短暂的轰炸过后,这支驻军缴械投降,巴奥带兵占领了皇宫,并洗劫了皇宫内剩余的财宝,包括私人大厅[9]内一块银制的天花板。这块天花板在熔炉里融化后,得到了价值约十七万卢比的银子。

    玛多吉·辛迪亚是与布瓦涅伯爵同时代的伟大领袖之一

    布瓦涅伯爵

    与此同时,由于艾哈迈德·沙·杜兰尼与舒贾-乌德-道拉的谈判悬而未决,艾哈迈德·沙·杜兰尼被迫停留在罗希拉人边境附近的阿努普沙哈尔军营。1760年的雨季即将到来,因为没有桥梁渡河,所以这段时间无法展开军事活动。艾哈迈德·沙·杜兰尼的军队最需要做的是趁这段时间休整,做好准备。罗希拉人的首领纳吉布·汗非常急切地建议艾哈迈德·沙·杜兰尼说服舒贾-乌德-道拉与他们一起对付马拉塔人。他指出,虽然莫卧儿帝国已经没落,但舒贾-乌德-道拉依然是莫卧儿帝国的纳瓦布。而且萨夫达尔·扬格是舒贾-乌德-道拉的父亲,而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曾经是已故奥德省督萨夫达尔·扬格的手下败将,且萨夫达尔·扬格对他一直怀有敌意。因此,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必须考虑清楚萨夫达尔·扬格会对舒贾-乌德-道拉产生多少影响。谨慎的纳吉布·汗补充道:“然而,我们必须记住,过去的经历会使这位省督变得胆小多疑。这次重要谈判的形势将变得非常微妙。因此,我们不能将它委托给普通代理人,也不能通过平常所用的通信方式传递信息。”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赞同这些观点,决定派纳吉布·汗亲自拜访舒贾-乌德-道拉,并向他阐明现在的局势及其利害关系。纳吉布·汗作为特使前往奥德。舒贾-乌德-道拉在恒河岸边的马赫迪加特扎营。纳吉布·汗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并凭借自己一贯准确的判断力,很快谈到关于人的本性这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话题。实际上,无论是什叶派还是逊尼派,所有的穆斯林都是马拉塔人仇恨的对象。纳吉布·汗非常清楚,如果马拉塔人的联盟获胜结果将会怎样。若是结局如此,舒贾-乌德-道拉的处境会更好吗?“毕竟,这是上帝的旨意。我们应该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使我们的命运平坦一些。请您仔细考虑,与您的母亲商量商量。我不喜欢麻烦,如果我对此不感兴趣,也不会远道而来拜访阁下了。”从舒贾-乌德-道拉的追随者那里我们了解到,这是这位罗希拉首领建议的主要内容。

    这些谈判的性质无需推测,印度作家卡西·拉杰·潘迪特[10]描述了在这些谈判中发生的事情。卡西·拉杰·潘迪特当时为舒贾-乌德-道拉效命,他不仅见证了这次战役,还受命参与了马拉塔人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谈判。迄今为止,他对这次战争的描述[11]在所有印度本土的记录中是最真实、最详细的。

    经过认真思考,舒贾-乌德-道拉决定采纳纳吉布·汗的建议。既然做出了决定,他就决心坚持到底。他将家人送到勒克瑙后,与纳吉布·汗一起来到阿努普沙哈尔。在那里,他受到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和宰相沙·瓦里·汗的热情接待。

    不久,穆斯林的联合部队来到德里附近的沙赫德拉。沙赫德拉是历代君主的狩猎圣地。实际上,沙赫德拉与德里仅一河(朱木拿河)之隔。但由于雨季来临,双方的军队暂时不可能相遇。他们趁这段时间进行谈判。巴奥首先考验了舒贾-乌德-道拉的忠诚。他向舒贾-乌德-道拉提出大量优厚条件,劝说他背弃什叶派。舒贾-乌德-道拉听了作为中间人的卡西·拉杰·潘迪特传递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但所有这些只有纳吉布·汗知道,因为舒贾-乌德-道拉自始至终只与他进行磋商。纳吉布·汗意识到这一交易显然有利于印度教徒。因此,他抓住这个机会,利用舒贾-乌德-道拉与贾特人之间的古老联盟,动摇苏拉杰·马尔的决心,说服他背弃巴奥统帅的联盟军。后来,当巴奥傲慢地拒绝采纳苏拉杰·马尔的建议时,苏拉杰·马尔开始想背弃联盟军了。卡西·拉杰·潘迪特的建议是,倘若双方都不想和平解决,就应该分而治之。他显然不知道巴奥的真实想法,只是通过巴奥的行为认为他是一个大胆的、雄心勃勃的政治家。根据另一个阵营中的情况他发现,纳吉布·汗采取了一种更有远见的计划,使他无法继续推动和平谈判。当然,在这场胶着而痛苦的战役中,精明的罗希拉首领纳吉布·汗是最终获益最多的人。然而,巴奥首先采取了敌对行动。他率部逆流而上,准备攻打侵略军的侧翼。

    距德里以北约八十英里、位于西朱木拿河与朱木拿河右岸两英里远的地方之间的草地上,有一座叫昆杰普拉的小镇。纳迪尔·沙入侵时,这座小镇被一支波斯神枪手军队占领。这支军队给莫卧儿帝国的军队造成了巨大损失。也许是出于对那场战争的追忆,艾哈迈德·沙·杜兰尼犯了一个错误,他将自己的一队人马驻扎在这座小镇上。但当时正值秋季,宽阔的朱木拿河河水上涨,洪水肆虐,将他与这支军队隔开。巴奥在这座小镇发动了第一次进攻,虽然阿富汗驻军顽强抵抗,但最终全部被俘。巴奥的军队洗劫了小镇,而阿富汗的主力部队却只能在对岸看着,无能为力。

    达沙哈杰[12]终于来临,这是纪念半人半神的拉摩进攻楞伽城[13]的日子,也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神圣节日,它预示着印度交战季节的来临。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按照印度人的习惯,在节日前一天检阅了部队。卡西·拉杰·潘迪特积极评价了他的军队的状态。军队由两万八千名身强力壮的阿富汗骑兵和三万八千名步兵组成。这些人骑着矫健的土库曼马,配备了四十门大炮和四十挺机枪,还有骑着骆驼的轻型机枪手,由印度穆斯林指挥。马拉塔人骑兵多,步兵少,有两百挺机枪,如果加上在常规战中可以被称作骑兵的掠夺成性的友军的援助,他们的全部兵力达到二十万以上。但结果证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倒在了马刀与机枪下。

    纳迪尔·沙入侵时,昆杰普拉镇被一支波斯神枪手军队占领

    1760年10月17日,阿富汗人在沙赫德拉与盟友分手。23日到25日,阿富汗军队在朱木拿河上游的一座小镇巴格帕特渡河。敌对双方的位置因此发生变化:北部的侵略者向德里靠近,巴奥的整个军队在他们后方。来自西北的印度穆斯林的军队一直南下,他们身后是荒芜的锡林德。26日下午,艾哈迈德·沙·杜兰尼的高级警卫队到达位于桑帕特与帕尼帕特之间的桑巴尔卡,他们遇到一支马拉塔人的先锋部队,随后进行了一场激战。虽然阿富汗军队死伤一千人,但马拉塔人被赶回他们的主力部队所在的地方。这支主力部队连续几天缓慢撤退,将他们所经之处都洗劫一空,一直到达帕尼帕特。他们在帕尼帕特镇外安营扎寨,挖了一条六十英尺宽、十二英尺深的壕沟,并在城墙上架起了机枪。艾哈迈德·沙·杜兰尼驻扎在距帕尼帕特南部四英里处。根据他的作战习惯,他让军队砍伐树木,修筑防御工事,并在前面支起一顶毫无防御措施的小帐篷,便于他亲自察看敌情。

    马拉塔人在桑巴尔卡的失利很快激化了矛盾,双方和解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戈宾德·潘特·邦德拉带着一万轻骑兵在密鲁特附近寻找粮草,突然遇到了阿泰·汗率领的一支同样在寻找粮草的阿富汗军队。戈宾德·潘特·邦德拉被杀。这一事件导致巴奥军队的粮草补给被切断,但却极大增强了艾哈迈德·沙·杜兰尼的粮食补给。不久,巴奥的一支有两千名骑兵的队伍,每人带着一桶从德里抢来的银币,在返回途中遇到了一支阿富汗巡逻队。由于天黑,他们误以为这支阿富汗军队是自己的队伍。当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哨兵的提问时,被敌人包围并杀害。巴奥失去了约二十万银币。易卜拉辛·汗和他纪律严明的雇佣军现在因为拖欠佣金争吵不休。为此,霍尔卡建议骑兵在没有雇佣军的情况下立即发动进攻。虽然巴奥用轻蔑的态度默许了霍尔卡的建议,但他却与霍尔卡翻脸了,因为霍尔卡打算指挥这次行动。

    阿富汗步兵

    双方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不断发生冲突。纳吉布·汗在一次战争中失去了三千罗希拉人,自己也差点丧命。最终,印度穆斯林的首领非常急切地想通过一场决定性的战斗来结束他们与艾哈迈德·沙·杜兰尼之间的对峙。然而,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是一位具有耐心的伟大领袖,他不断消磨敌人的热情。他非常清楚,敌人都是“自作自受”(套用现代领导人在类似场合所说的一句话)。这是征服者的主要特点之一,他总是用自己遇到的麻烦来衡量对手的不幸。因此,麻烦变成获得勇气而非丧失信心的依据。

    与此同时,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派五千名优秀的骑兵在寒冷的冬夜巡逻。他的巡逻队的警惕性很高,几乎完全封锁了马拉塔人。一次,一支两万人的马拉塔军队在出去寻找部队给养时,被这支巡逻队杀死在阿富汗人营地附近的一个树林中。

    巴奥因为这些持续的打击和警告情绪低落。他派人去见舒贾-乌德-道拉,表示为了和解愿意接受任何条件,其他所有酋长也都愿意和解。因此,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把和解的事情交给罗希拉首领。但纳吉布·汗不愿意和解。卡西·拉杰·潘迪特去见纳吉布·汗,欲竭尽全力说服他同意和解。但纳吉布·汗清醒而敏锐地意识到这次和解的本质。他说:“我愿意用其他方式满足省督,并表示我对他的尊敬。但誓言只是语言,不是锁链。一旦敌人挣脱了迫使他发誓的威胁,誓言将永远无法束缚他。只要我们稍作努力,就可以将这根刺从我们身上拔出来。”

    虽然已是深夜,但纳吉布·汗要求立刻觐见艾哈迈德·沙·杜兰尼。他进入艾哈迈德·沙·杜兰尼的帐篷后,重申了自己的观点,并补充说无论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如何决断,对他来说都无足轻重。他总结道:“我只不过是一名幸运的战士,为了我自己我可以接受任何一方的条件。”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对他的直言进谏感到非常高兴,说:“你是对的,纳吉布。省督被年轻人的冲动误导。我不相信马拉塔人的忏悔,我一直让你主管这件事,我是不会背弃你的。虽然站在我的立场上我必须听每一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但我保证绝不会采纳违背你意愿的意见。”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是一位具有耐心的伟大领袖

    当这些事情在穆斯林军营里传播时,马拉塔人已经在劫掠帕尼帕特镇时耗尽了他们最后的物资。当天晚上,他们的首领聚集在一顶大帐篷里。时值1月6日,我们可以想象,瑟瑟发抖、饥肠辘辘的南方人蹲在地上,在火把的光亮中讨论他们的窘境。他们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他们表示,自己宁愿战死,也不愿被饿死。分发完最后的面包,所有人发誓要在破晓前一小时发起进攻,要么赶走入侵者,要么在战斗中牺牲。

    首领集会上,巴奥表面上看起来英勇沉稳,但私下他给卡西·拉杰·潘迪特送去一封信,具体内容是:“情况非常紧急。如果你能做点什么,就赶紧行动。如果不能,请立刻明确告知我,因为以后不会再有时间写信或传递消息了。”当那封信凌晨3时送达时,卡西·拉杰·潘迪特正和舒贾-乌德-道拉在一起。他把信交给舒贾-乌德-道拉,舒贾-乌德-道拉开始询问信使。这时,舒贾-乌德-道拉派到马拉塔军队的间谍跑进来,告诉他马拉塔人已经离开军营。舒贾-乌德-道拉立刻去见艾哈迈德·沙·杜兰尼。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正在休息。侍卫牵着他的马站在帐篷外,马鞍已经备好。他忙从床上起身,问道:“发生什么事了?”舒贾-乌德-道拉将得到的情报告诉他,艾哈迈德·沙·杜兰尼立即派人去请卡西·拉杰·潘迪特。卡西·拉杰·潘迪特证实了舒贾-乌德-道拉带来的消息。艾哈迈德·沙·杜兰尼骑在马上,嘴里叼着一支波斯烟斗,凝视着黑暗的远方。突然,马拉塔人的大炮开始开火。艾哈迈德·沙·杜兰尼立即将烟斗交给一个传令官,平静地对省督说:“你带来的消息是真实的。”然后,他召集首相沙·瓦力·汗和参谋长沙·帕桑德·汗开会。破晓时分,他做好了大规模战争的部署。

    是的,消息千真万确。巴奥的信发出不久,马拉塔人的军队分发完了他们最后的面包,准备决一死战。他们走出军营,衣冠不整,脸色蜡黄,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们排成一列纵队行进,举着大小不等的枪,直视前方。巴奥和佩什瓦的儿子率领近卫军在队伍中间。左翼是易卜拉辛·汗率领的护卫队,右翼是霍尔卡和辛迪亚家族率领的军队。

    与马拉塔人敌对的阿富汗人也排成相似的队形。他们的左翼是纳吉布·汗率领的罗希拉人,以舒贾-乌德-道拉和沙·瓦力·汗为中心;右翼是两个旅的波斯军队,以印度著名的帕坦人首领哈菲兹·拉马特以及其他首领领导的罗希拉人为中心。天亮了,阿富汗人的炮火依然保持沉默,对方的炮火却越来越近。炮火从阿富汗人的头顶飞过,落在他们身后一英里的地方。沙·帕桑德·汗命一支身披铠甲的阿富汗精锐骑兵掩护左翼军队前进。艾哈迈德·沙·杜兰尼站在后方的那顶小帐篷里,观察形势,指挥战斗。

    阿富汗军队似乎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防御措施,只有一支护卫队在警惕的将领的率领下,悄悄前进,一枪不发。另外两个步兵营在他们的左翼弯腰行进,以防他们遭到敌军阵营最右端的波斯骑兵的进攻。易卜拉辛·汗率领的军队很快显示出法国军纪的严明,也许另一支这样的军队能打胜仗。他全副武装,骑在马上,手里拿着指挥旗帜。他命令士兵上刺刀,朝着罗希拉人的阵地进攻,使将近八千罗希拉人失去了战斗力。三个小时内,易卜拉辛·汗的军队绝对控制了那一部分战场。舒贾-乌德-道拉带领的精锐部队继续保持静止,既不投入战斗,也不逃跑。马拉塔人开始攻击他们。沙·瓦力·汗的军队在舒贾-乌德-道拉的军队和帕坦人哈菲兹·拉马特的军队的中间,他们遭到巴奥亲自率领的近卫军的猛烈攻击。派来向舒贾-乌德-道拉汇报战况的卡西·拉杰·潘迪特发现,沙·瓦力·汗的军队中有许多人开始退却。沙·瓦力·汗试图鼓起他们的勇气,大声说道:“你们将去向何方,我的朋友们?你们的国家离这里很远。”

    与此同时,在穆斯林军队的左边,谨慎的纳吉布·汗在一面胸墙[14]的掩护下,逐渐接近敌军。他说:“今天我们很危险,绝对不能犯任何错误。”纳吉布·汗对面的敌军由当时的辛迪亚家族首领指挥,这个人是纳吉布·汗的仇人。直到中午时分,纳吉布·汗仍然在防守,继续击退对他的土木工事发动的近距离进攻。到那时为止,形势显然对马拉塔人有利。舒贾-乌德-道拉、沙·瓦力·汗和纳吉布·汗指挥的穆斯林盟军的左翼仍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但中间的军队被一分为二。右翼军队几乎被摧毁。胜利似乎属于马拉塔人。

    形势变化虽然使穆斯林盟军陷入了危机,但还有一线希望。此时,我们看到的只是格兰特-达夫对马拉塔人的描述,现在我们来说说另一方的情况。我们最好还是相信卡西·拉杰·潘迪特的描述。根据卡西·拉杰·潘迪特的描述,战斗打响的前几个小时,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在左翼部队的保护下,在他的帐篷里观察战争的形势。但现在听到他的右翼部队溃不成军、中间部队被击败的消息后,他觉得是时候作最后一次努力了。在他面前,印度人胜利的欢呼声与阿富汗人“真主保佑”的祈祷声起此彼伏。战斗形势依然摇摆不定,艾哈迈德·沙·杜兰尼看到时机来临。他派自己的五百名护卫带着他的命令,召集军队中所有身强力壮的人,不惜任何代价将他们送到前线。他又派一千五百人去堵截正在逃跑的人,残酷无情地杀了所有不肯回来的人。这一千五百人与一支四千人的预备队一起去支援右翼溃败的罗希拉的帕坦人。他派剩下的一万名强壮的预备队队员去支援沙·瓦力·汗。沙·瓦力·汗一直在中央阵地上抵御人数上占优势的巴奥的部队。艾哈迈德·沙·杜兰尼的命令非常果断。这些顶盔披甲的战士与宰相沙·瓦力·汗组成冲锋队形,并全速出击。当他们向着敌人冲锋时,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命令参谋长和纳吉布·汗进攻敌军的任意一个侧翼。他们立即执行命令。

    穆斯林盟军于下午1时发起冲锋。短兵相接,盟军顽强战斗。士兵们用剑、长矛、斧头,甚至匕首进行战斗。下午2时至3时,佩什瓦的儿子受伤后从马上摔下来,被安置在一头大象身上。巴奥做的最后一件事是从另一头大象身上下来,骑上他的阿拉伯战马。不久,这位年轻的首领被杀害。霍尔卡和牧牛王立即率部逃跑。刹那间,马拉塔人的反抗停止了。无助的马拉塔人立刻被屠杀,数千人被砍倒,其他人在逃跑时被踩死,或被遭受过他们长期掠夺的国家的人杀害。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和他的高级指挥官回到营地,让下属军官去追杀逃跑的马拉塔人。据说有四万败军被杀害,英勇睿智的将领易卜拉辛·汗也被抓。虽然他身负重伤,但被抬到了舒贾-乌德-道拉的帐篷里,舒贾-乌德-道拉不仅命人好好照顾他,还命人给他缝合了伤口。舒贾-乌德-道拉还竭力保护辛迪亚家族的首领。从战场上逃回来的辛迪亚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后来成为整个纳格浦尔王国[15]的统治者,他就是著名的玛多吉·辛迪亚。已故的斯金纳上校[16]曾有一段时间为玛多吉·辛迪亚服务,玛多吉·辛迪亚向他讲述了当时逃跑的情景:他骑着一匹体型娇小、步履蹒跚的德干母马,被一个骑着一匹体型高大的北方马的阿富汗人紧追不舍,内心非常痛苦,那个凶残的阿富汗人追了他很多英里。

    第二天,当时辛迪亚家族的首领冉克吉被冷酷无情的纳吉布·汗杀害。易卜拉辛·汗被强行从舒贾-乌德-道拉的帐篷中带走,由一个阿富汗大臣看管。一周后易卜拉辛·汗去世。人们在距主战场约二三十英里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具无头尸,应该是巴奥的尸体。省督舒贾-乌德-道拉为巴奥和佩什瓦的儿子举行了印度教的火葬仪式。此后,不时有人冒用这位东方的塞巴斯蒂安[17]的名字。1782年最后一位冒名者被囚禁,但沃伦·黑斯廷斯释放了他。

    之后,穆斯林盟军来到德里,但杜兰尼帝国的军队出现了分裂,开始争论不休,然后解体了。舒贾-乌德-道拉率军队来到马赫迪加特,六个月前他曾来过这里,当时他被莫卧儿帝国的宰相派任到此。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曾写信给逃亡的阿里·高哈尔,称他为君主。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拿走了他能够从空虚的国库中榨取的钱财,然后离开德里返回自己的家乡。纳吉布·汗仍然以纳吉布-乌德-道拉的头衔留在德里,他将阿里·高哈尔的儿子扶上王位,自己成为摄政王。做出这些安排后,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回到自己的国家,后来他再次介入印度半岛的政务。

    这就是著名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这次战争造成了马拉塔人联盟军的第一次大规模灾难,它席卷了整个印度,为英国的到来扫清了障碍。

    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时期,阿里·高哈尔王储在加尔各答向罗伯特·克莱夫[18]寻求庇护。与此同时,罗伯特·克莱夫收到手握大权的德里宰相谢哈布丁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要求罗伯特·克莱夫将王储作为反叛分子逮捕,并将他送到德里皇宫进行羁押。罗伯特·克莱夫一面要求谢哈布丁给他一笔钱来交换王储,一面写信建议查塔姆勋爵[19]发布命令,准许他代表英国国王出任印度东部诸省的总督。他还要求谢哈布丁保证每年准时向他支付五十拉克[20],约是莫卧儿帝国每年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他说:“由于莫卧儿帝国内乱,这笔钱最近没有按时支付,这使东印度公司无法关注那些遥远省份的问题。”虽然这些事件并没有真正发生,但在这里提及它们,是因为这些事件预示了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

    * * *

    [1]贝拉尔,印度中西部一地区,是早期德干王国之一。————译者注

    [2]海德尔·阿里(1720——1782):印度南部迈索尔的穆斯林统治者。————译者注

    [3]舒贾-乌德-道拉(1732——1775),1754年至1775年任奥德行政长官。————译者注

    [4]佩什瓦,即首相。佩什瓦是西瓦吉孙儿夏胡在位期间所设立的一个职位。佩什瓦的职位相当于现今的总理,是为了确保国家在危急关头仍能正常运作而设的。————译者注

    [5]西瓦吉,即贾特帕拉蒂·西瓦吉(1630——1680),17世纪在印度次大陆中德干地区独立的马拉塔王国的缔造者、反抗莫卧儿王朝外族统治的印度教英雄。————译者注

    [6]托德即詹姆斯·托德(1782——1835),英国东印度公司官员和东方学者。————译者注

    [7]牧牛王,旧时印度巴罗达土邦统治者的称号。————译者注

    [8]格兰特-达夫,即詹姆斯·格兰特-达夫(1789-1858),一名来自苏格兰的英国士兵和历史学家,在英属印度非常活跃。————译者注

    [9]私人大厅是莫卧儿皇帝接见贵宾、外国使节的地方。————译者注

    [10]潘迪特,博学者、梵文学者。————译者注

    [11]其中一个翻译版本出现在1791年的《亚洲研究》(Asiatic Researches)中,1799年在伦敦重印。————原注

    [12]达沙哈杰是印度秋天的一个节日,庆祝阿逾陀国王子罗摩战胜了楞伽城的罗刹魔王拉瓦那,并解救了王妃悉多的节日。达沙哈杰意味着开始。————译者注

    [13]楞伽城是罗刹之都,在今天的斯里兰卡。————译者注

    [14]胸墙是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害,在掩体前面和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原注

    [15]纳格浦尔王国是印度中东部的一个王国,18世纪中叶成为马拉地帝国的一部分。纳格浦尔市是该州的首府。第三次英马拉战争之后,它于1818年成为大英帝国的君主国,并于1853年并入英属印度,成为纳格浦尔省。————译者注

    [16]斯金纳上校,即詹姆斯·斯金纳(1778——1841),英裔印度军事冒险家。————译者注

    [17]塞巴斯蒂安是指圣塞巴斯蒂安(死于公元288年)。圣塞巴斯蒂安是早期的基督教圣人和殉教者。————译者注

    [18]罗伯特·克莱夫(1725——1774),英属印度总司令,是一位英国军官和私掠者,在孟加拉建立了东印度公司的军事和政治霸权。————译者注

    [19]查塔姆勋爵,即威廉·皮特(William Pitt,1708——1778)。第一位查塔姆勋爵,18世纪中叶两度领导英国政府辉格党的政治家。历史学家称他为查塔姆的皮特,或老威廉·皮特,以区别他与他的儿子威廉·皮特,小威廉·皮特曾为首相。威廉·皮特也被称为“伟大的平民”,因为他长期拒绝接受头衔,直到1766年。————原注

    [20]拉克,十万,特指十万卢比。————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