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者序

志费尼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世界征服者史最新章节!

    一、作者生平

    阿老丁·阿塔蔑里克·志费尼非常可能诞生于1226年。这是西利亚史学家达哈比提出的时间 【1】 ,并且它与志费尼自己的说法相一致:当他开始撰写他的史书,也就是当他在1252年5月和1253年9月之中居住在哈剌和林期间,他是27岁。如志费尼的名字所表明,他的家族和呼罗珊的志费因县有关系。这个县,今天叫做扎哈台,位于你沙不儿西北,在哈尔达和扎哈台群山之间的一个盆地中;首镇在当时是阿萨德发,后来此地的重要性下降,但仍然在大型地图上找得到。著名地理学家、志费尼的同时代人牙忽惕,把他曾访问过的阿萨德发描写为一个繁荣的小城,有清真寺和一个市;城门外有一所供商人住宿的大客栈。就在这里,志费尼的高祖巴哈丁迎候了花剌子模沙帖乞失,当时后者在向波斯最后一个塞勒术克王算端脱黑鲁勒开战中,途经于此。这里也是著名的兄弟俩,伊儿汗的丞相苫思丁和蒙古侵略史家阿老丁,诞生之地 【2】 。

    他们出身的家族是波斯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志费尼一家子在塞勒术克和花剌子模沙统治下都身居高位;同时他们自称是剌必阿之子法即勒的后裔,他继巴密赛族人之后为哈仑拉施特服务,而且他又依次把他的系谱追溯到第三个哈里发斡思蛮的一个自由民。他们是那样经常任撒希伯底万,即财政大臣的官职,以致该头衔已变成一种家族的别名,志费尼之兄苫思丁有这个称号,他实际担任此职,尽管他也是旭烈兀,还有旭烈兀之子和第一个继承人阿八哈的大丞相,志费尼本人亦有此称号,他实则是八吉打的长官。

    志费尼的祖辈中,前已提及的他的高祖巴哈丁,有个舅父穆塔哲伯丁·巴的阿,是塞勒术克算端桑扎儿的书记和宠臣。在志费尼书中叙述说,他怎样进行调解以挽救诗人瓦特瓦特的命,诗人因他的诗句得罪了算端桑扎儿。作者的祖父苫思丁·穆罕默德在不幸的摩诃末花剌子模沙手下,当后者从巴里黑逃往你沙不儿时,他跟随着他。临死前花剌子模沙任命他为撒希伯底万,并且摩诃末之子,鲁莽的冒险家扎兰丁,批准他任该职,在摩诃末死后他又为扎兰丁服务。他死于今东土耳其凡湖岸边的阿黑剌忒前,时值他的主子围攻该城,据史家伊本额梯儿,围城是从1229年8月12日延续到1230年3月18日。扎兰丁的秘书和传记作者讷萨 是苫思丁的遗嘱执行人。按照死者的愿望,他把他的遗骸运回他的故乡志费因,而他的财产,通过可靠的中间人,被交给了他的后人 【3】 。

    这后一情况表明,他的儿子巴哈丁,即志费尼之父,不可能随他在阿黑剌忒,而事实上我们完全不知道巴哈丁的活动和踪迹,迄至他父亲死后大约两年,我们才得知他出现在呼罗珊的你沙不儿。他当时约摸40岁。看来他可能靠志费因的家产平静地生活。志费因距你沙不儿不远,是它的一个属县。

    在入侵时期惨遭破坏的呼罗珊,现在处在一片混乱中。该省尚未完全降服,仍不时发生反抗蒙古人的行动。乱上加乱,当时刚死的扎兰丁有两个将官,经常袭击你沙不儿,杀戮蒙古官吏。1232——1233年,成帖木儿,新任命的呼罗珊和祃桚答而的长官,派出一个叫做怯勒孛剌的将官,指令去驱逐或消灭这些武装。听说他到来,巴哈丁和你沙不儿的一些首脑人物,逃往徒思,在那里,他们企求一个塔术丁·法里扎尼的庇护,后者在废城中占有一座堡垒。同时候,怯勒孛剌赶走了敌人,获悉逃亡者在徒思。他派人向法里扎尼索还他们,而法里扎尼不管他所作的保证,马上把他们交给怯勒孛剌,“以为”,志费尼说,“他会把他们处死”。倘若这是他的期望,那他落了空。怯勒孛剌极礼遇地接待他们;同时巴哈丁被蒙古人录用。成帖木儿立即任他为撒希伯底万,1235——1236年,他陪同成帖木儿的副手、畏吾突厥人阔儿吉思入朝大汗窝阔台————成吉思汗之子和第一个继承人。窝阔台很礼敬地接待他:赐给他一面牌子,即马可波罗所说的“权力牌符”,及一道札儿里黑,即圣旨,批准他作为“诸地的撒希伯底万”的任命。

    辞朝返回恰好和成帖木儿之死同时,于是阔儿吉思又被召回蒙古去上报形势。他是个聪明的有雄心的人,故此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来发展他自己的事业。他对志费尼的父亲————明显地他跟他的关系很好,说:“幸福像一只鸟。没有人知道它将降落在哪个枝头。我决心作出努力去找到天命确实注定的、天道循环所需要的东西。”他获得这样的成功,以此他作为这些西部领土的实际长官,从哈剌和林返回。

    1239年,他再次到蒙古本土,回答对他的一些指控;当他不在时,巴哈丁代行他的职务。他又一次胜利返回,巴哈丁准备盛筵为他洗尘。在1241年,第三次赴哈剌和林,他在路上得到大汗逝世的消息,并回到呼罗珊。但因旅途中得罪了察合台王室的一名官员,他不久后就被逮捕,并被押送到今新疆伊宁附近的阿力麻里,那是察合台的孙子和继承人合剌旭烈的驻地,奉后者之命,他被野蛮地处死。

    巴哈丁的情况没有因他保护人的垮台而受到影响。他的职位为阔儿吉思的继承人异密阿儿浑所批准,由于帝国摄政者、窝阔台的寡妻脱列哥那皇后的诏旨,阿儿浑这时受命管辖从乌浒水到法儿思、不仅包括呼罗珊和祃桚答而,也包括谷儿只、亚美尼亚、小亚细亚及上美索不达米亚部分地方的疆域。在一次巡视的过程中,阿儿浑抵达阿哲儿拜占的帖必力思,这时他被召去出席忽邻勒塔,即诸王大会,此次会上窝阔台之子贵由被选作大汗当他的继承人(1246年);于是当他离开期间,志费尼的父亲撒希伯底万代他管理所有这些领土。当他满载新汗所赐的荣誉返回时,巴哈丁远至祃桚答而的阿模里去欢迎他,在那里,他准备了盛大的宴会迎他归来,一如七年前他在同样场合欢迎他的前任阔儿吉思。

    在阿儿浑能够继续他到阿哲儿拜占的旅行前,他得到消息说蒙古首都有反对他的阴谋;因此他决定立即返回那里。在这次旅行中,他不仅由巴哈丁,也按他的明确愿望,由志费尼本人所陪同,那时志费尼约22岁。一行人抵达答剌速,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这时得到贵由的死讯,于是听从蒙古大将宴只吉带的劝告,阿儿浑回到呼罗珊,为宴只吉带统率的军队准备粮饷。1249年晚夏,他再向东行,最后到达斡兀立海迷失后的斡耳朵,作为贵由的寡妇,帝国的摄政权被授予她。他的案子得到充分审查,他的敌人失败了,阿儿浑自己完全昭雪清楚,在返回的旅行中,他们一行人(其中有志费尼)在也速的斡耳朵停留了一两个月,后者现在统辖察合台的封地。就在这里,今伊宁附近,仅在十年前,阿儿浑的前任阔儿吉思过早地结束了他自己的生命。一行人在1250年晚夏或初秋到达阿力麻里;他们离开时已是冬天,道路被雪封锁,他们仍然速行,很快就返回呼罗珊的马鲁。

    阿儿浑没有在波斯久留。在1251年8月或9月,为参加推选新汗的大忽邻勒塔,他再度东行。这次旅行他也由志费尼陪同。他尚未到答剌速就得到消息说蒙哥已被推选。时值隆冬,大雪使旅行几乎成为不可能。然而他急行,终于到达畏兀儿古都别失八里,此地相当于今天的济木萨,在新疆古城西北不远。阿儿浑从这里送使信把他的到来通知新汗,但一行人迄至1252年5月2日才抵达蒙古宫廷,即在蒙哥登基后已将近一年了。

    阿儿浑向汗报告西方诸地的经济状况,作为随后的讨论结果,蒙哥在税收制度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审议延长了很久,以致到1253年8月或9月阿儿浑才离开 【4】 。正是在蒙古都城的这次长期逗留中,一些朋友劝志费尼编写一部蒙古征服的历史。当一行人动身返回时,蒙哥给他一道札儿里黑和一面牌子,批准他的父亲任撒希伯底万之职。

    巴哈丁现在60岁了,在给蒙古人服劳20年后,他想退休回家,但这没有做到。这时在实施财政改革,因此巴哈丁,和一个叫做乃麻台的蒙古人一起被派去接管波斯的伊剌克————即中波斯,和耶兹德的政事。他已抵达亦思法杭县,这时他害了病,并且死了。

    波斯经历那么多的乱世而获得她的生存,多半要归功于像巴哈丁那样的行政官。朝代有兴有亡,但始终找得到这样的官吏:他们因和新政权合作,在国家的政府中维持一种连续性,使它不致完全崩溃和瓦解。在花剌子模沙统治下,在花剌子模沙以前的塞勒术克王统治下,或者也在更早的王朝统治下,他的祖先的传统,在一个过渡时期,由巴哈丁保持下来,他死后又由他的儿子们在一个新朝代,即波斯的蒙古伊儿汗朝的统治下,继续下去。

    该朝代的创建者、大汗之弟旭烈兀王子,这时正率领一支大军西征,他的第一个目的是消灭阿剌模忒的亦思马因人,即阿杀辛人。1255年10月,他在后来因跛者帖木儿的出生地而知名的、撒麻耳干以南的碣石,和阿儿浑相会。阿儿浑再度成为宫廷中陷害的对象,并在旭烈兀的鼓励下,他现在赴哈剌和林跟他的控告者对质。西方诸地的行政权,他交给他的儿子克烈灭里,一个异密阿合马,以及志费尼,隶属于旭烈兀。从那以后,志费尼一直为旭烈兀及其子孙服务,到死为止。

    一个事件发生了,它说明这个蒙古征服者对他之重视。有个扎马剌丁,他是阴谋陷害阿儿浑的一党,把一份他要在大汗面前控告的官员名单交给旭烈兀。旭烈兀马上回答说,这些是阿儿浑自己权限内的事。这时,看到名单上志费尼的名字,他补充说:“倘若控告他,那就当着我的面说吧,以此这事可以在此时此地得到审查,作出决定。”于是扎马剌丁撤回他的指控,狼狈退出。

    大军已渡过乌浒水,正经过呼罗珊,在那里,他们途经哈不珊城(今库强),“它自从蒙古军首次入侵迄至该年,已经荒芜破坏,它的建筑物凄凉,哈纳特无水,除礼拜五清真寺的墙外,没有仍然站立的墙。”“发现国王对兴复废址的兴味和乐趣,”志费尼促使他注意哈不珊的情况。“他听了我的话,颁发一道札儿里黑,叫修整哈纳特,重建屋舍,设立市场,减轻民瘼,许他们在城中重聚。所有重建的费用,他从国库开支,故此一毫不取于民。”

    最后,在1256年晚秋,蒙古人从四面八方包围了在可疾云东北阿剌模忒(“鹰巢”)中亦思马因的诸堡。可畏的哈散萨巴的最后一个软弱继承人鲁坤丁,曾拖延时间,希望冬雪会帮助他,使围攻不能进行;但气候反常地温暖,于是,在11月中,他决定投降。为此目的,他请求得到一份免他不死的札儿里黑,这是由志费尼起草,他必定也参加了实际谈判。撰写法忒纳美,即胜利宣言,公布最后击败和消灭阿杀辛人者,也正是志费尼。他还说,得到旭烈兀的允许,他检查了著名的阿剌模忒图书馆,从中他挑选了很多“珍本”,同时把那些“叙述他们邪说异端、既无传统根据又乏理智支持”的书籍,付诸一炬。然而,在后一类书中,他幸运地保存了一本哈散萨巴的自传,在他的史书第三卷中,他从中大量予以引用。

    完成了对阿剌模忒的平毁,旭烈兀转向他的第二个目的:征服八吉打和推翻阿拔斯哈里发朝。“鞑靼的大王”旭烈兀,怎样攻克报达(八吉打),并把哈里发饿死在“一座满是金银财宝的塔中”,可从马可波罗书中读到。事实上,倒霉的哈里发可能被包在一张毡子里,用棍子给打死的,这是蒙古人处决自己宗王的作法。然而,马可波罗对旭烈兀和哈里发初见面的说法和著名波斯哲学家纳速鲁丁·徒昔的记载,非常吻合,后者曾为阿杀辛人服务,他现在随旭烈兀到八吉打。

    志费尼也曾陪同这个征服者,并在一年后即在1259年,旭烈兀任命他为哈里发曾直接拥有的所有疆域,即八吉打本城、阿拉伯伊剌克即下美索不达米亚、胡济斯坦的长官。旭烈兀死于1265年,但在他儿子阿八哈统治下,志费尼保留了他的职位,尽管名义上是蒙古人速浑察的副职。20年来,他一直治理这个大省,其间做了大量工作去改善农民的命运。他从幼发拉底河畔的安八儿开一条运河到苦法和圣城奈杰夫,在它的河岸建立150个村子;据有点夸大的说法,他把该邦恢复到比在哈里发治下它所享有的更大繁荣。

    志费尼本人,还有他的身兼大丞相和撒希伯底万二职的兄长苫思丁,都不是没有政敌的,而在他们长期任职中,有几次将使他们遭遇毁灭的攻击。然而,这类阴谋没有让兄弟俩受到什么伤害,迄至阿八哈统治后期,有个麦术督木勒克,原系志费尼兄弟的手下,成功地首先打动了阿八哈之子阿儿浑,然后打动了阿八哈本人,并对苫思丁进行了老一套的攻击:与蒙古人最可怕的敌人、埃及玛麦鲁克算端勾结,以及从国库侵吞大量款项。苫思丁得以打消伊儿汗的怀疑,同时,发现他没有受到打击,麦术督木勒克现在转而盯住他的弟弟。他使阿八哈相信,志费尼在他任八吉打的长官期间,曾贪污了250万的那的巨款,这笔钱就埋在他家里。

    1281年10月,阿八哈在上美索不达米亚狩猎,想赴他在八吉打的冬季驻地;志费尼被派先去安排膳宿。他刚一走,麦术督木勒克就重复旧的控告,于是伊儿汗马上派他的几个异密去追志费尼,调查这事。他们在塔克里特赶上了他,把阿八哈的命令告诉他。“我认识到”,志费尼说,“事态是严重的,一些持偏见的人所说的话,已深深打动了国王的心,对这些‘余款’的要求,只不过是他们企图向我要钱的借口,这笔钱,他们自以为就放在我家的水槽里。简短说,我陪检察官从塔克里特到八吉打,在那里,我把我家里和库里的一切,金银财宝、器皿和衣物,一句话,我继承的或得来的所有东西,都给了他们。” 【5】 他这时写了一份保证书,说是今后在他家里哪怕找到一个的儿海姆,他就应负责和受惩。

    得知他的处境,在伊儿汗身边的他的兄长苫思丁,马上赶往八吉打,从他自己和子女的家里,把他们所能找到的一切金银器皿集中起来,并从贵人那里尽他所能借来财宝,把这笔财富统统奉献给现正进向八吉打的阿八哈,希望使他缓和下来。这毫无用场。志费尼被囚在他的家里,同时蒙古官员搜寻据认为他埋藏起来的金钱,拷打他的奴仆,挖掘他的子女和亲人的坟墓。一无所得,他们便把志费尼转移到哈思儿·木桑纳去过囚犯的悲惨生活,而他们则转去向阿八哈报告。然而,一些蒙古宗王和后妃,包括阿八哈的宠妃,替志费尼求情,于是在最后,1281年12月17日,伊儿汗被劝下令释放他。

    这个攻击失败后,麦术督木勒克现在告发志费尼和埃及的玛麦鲁克保持书信往来,于是在1282年3月,他从八吉打到哈马丹,由伊儿汗的检察官护送,去回答他的控告人的这个攻击。4月1日,一行人刚通过哈马丹附近的阿撒达巴德山口,阿八哈的一些廷臣就迎着他们,带来好消息说,伊儿汗,最终相信志费尼无罪,已恢复对他的宠信,解除了监官对他的看守。然而,抵达哈马丹时,志费尼获悉阿八哈刚死去;在变化的形势下,决定把他拘囚。这次囚禁为时不长,因为很快传来消息说,阿八哈之弟台古 儿,一个伊斯兰信徒,也以穆斯林名字阿合马著称(他是马可波罗的阿合马算端),已登上宝座,而且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释放志费尼。

    新君主当时在亚美尼亚。志费尼到那里去见他,后又陪他出席在凡湖东北、东幼发拉底河源附近的阿剌塔黑牧地举行的忽邻勒塔。这里,新长官被派到他们的各个省份去;志费尼又得到他过去担任的八吉打长官职务。台古 儿得知麦术督木勒克及其同伙的活动,下令作调查。麦术督木勒克被判有罪,并被处死,但在判决能够执行前,他被一群穆斯林和蒙古人抓住,受到私刑,他们扑向他,“甚至在他们竞相接近他时相互受伤,把他撕裂成碎片,乃至炙而食其肉。”

    在两篇文章中,志费尼叙述了反对他本人和他兄长的各种阴谋,这段关于他自己获胜及其敌人失败的话,是第二篇文章的结尾。他自己的末日现在也即将来临。在新君主和他的侄儿阿儿浑之间爆发了公开的对抗;因为志费尼一家子很得到他叔父的欢心,也因他相信苫思丁毒死其父阿八哈的广泛传说,阿儿浑决定把他们毁掉。到八吉打后,他翻出志费尼侵吞公款的旧案,并开始逮捕他的代理人,对他们施加酷刑。其中一人新近刚死,他叫把他的尸体挖出来,抛在大道上。得悉这个暴行,据一种说法,志费尼害了剧烈的头痛,因之他很快就死了。然而,据达哈比,他之死是由于从马上摔下来。不管原因是什么,他在1283年3月5日死于木干或阿兰,享年57岁,并被葬于帖必力思。他的死总之不会拖很久的。次年,阿儿浑废黜和继承了他的叔父,他下令把苫思丁和他的四个儿子处死,志费尼一家人就全被消灭了。

    二、他的著作

    《世界征服者史》是1252年或1253年在哈剌和林开始撰写的;而志费尼在1260年仍在撰写它,这时他刚受命为八吉打的长官。在那年或其后不久,他必定放弃了继续撰写他的史书的念头,因为没有那个日期以后的事件。至于撰写他的大部分史书所处的环境,我们有志费尼自己的证明。在评述蒙古人征服呼罗珊时,他用下面的话来谈他自己:

    即使有那种无事务缠身,能将终生献给调查研究,专致于记录史实的人,他仍不能在一个长时期内做到对个别县份的叙述。这远非本作者的能力所能及,他尽管有此嗜爱,却没有片刻从事研究的时间,除了在长途跋涉中,当旅队休息时,他抓住一两个钟头,写下这些史实!(第Ⅰ卷,第118页,第i册,第152页) 【6】 。

    这些情况在书中留下了它们的痕迹。日期有时省略了,或者不准确,而作者偶然自相矛盾。这些缺点在一部未校订的书中是可以理解的;在一部证明是永未完成的书中,缺点更可以理解。

    在一个早期抄本(B本)中,谈阿儿浑的一章内有相当于原文七、八行的空白(第Ⅱ卷,第262页;第ii册,第152页),而在谈蒙哥诸大臣的一章末尾,有一个更长的空白(超过一页)(第Ⅲ卷,第89页)。穆罕默德·可疾维尼指出,这些空白可能是作者留下来供以后增补的,这永远没有做到。也提到一些不存在的篇章:第Ⅰ卷中是谈也里陷落的一章(第Ⅰ卷,第118页;第i册,第151页),第Ⅲ卷至少有五章————一章是谈迦儿宾的书记镇海(第Ⅲ卷,第58页;第ii册,第158页),一章是谈遣使给路易九世的蒙古统将宴只吉带(第Ⅲ卷,第62页,第ii册,第590页),另一章是谈往朝蒙哥的各个使节(第Ⅲ卷,第82页;第ii册,第602页) 【7】 。第Ⅲ卷证明未完成。在原文的划分中,它形成该书的第Ⅱ卷。至少在三个抄本中原文仍是这样划分的,其中一个(E本)是以作者同时的一个抄本为根据;而我们有志费尼本人在他的第Ⅲ卷序言中对这个划分的证明,他在那里概括“前卷”中的内容时,列举在原文第Ⅰ卷和第Ⅱ卷中所载录的史实,这在大多数抄本和在刻印本中均能找到。按原文的这种划分,第Ⅱ卷比第Ⅰ卷要少得多,但它们很可以篇幅相同,倘若以上提到的五章实际写了出来,又倘若志费尼如大家所期望那样,以对旭烈兀西征的高潮、八吉打的攻陷及阿拔斯哈里发朝的覆灭叙述,来结束他的著作;上述事件后志费尼又多活了大约27年。“也许”,如可疾维尼所说,“八吉打行政的实职……使他没有余暇去继续他的巨著”。 【8】

    引用巴尔托德的话,他的著作“尚未得到它应有的估价,” 【9】 而至少在西方,志费尼被后来的拉施特所压倒,拉施特的庞大著作,“一部中世纪时,在亚洲和欧洲单个人不能完成的巨大历史百科全书,” 【10】 大部分很早就有了欧洲文字的翻译。拉施特能够利用志费尼看不到的蒙古材料;他对成吉思汗早年的叙述,比这位较早的史家的叙述,要完整得多,详尽得多。另一方面,志费尼则更接近他叙述的事件,他关于入侵的大部分描写,必定根据目击者的报道。至于在入侵和旭烈兀西征之间的波斯史,他能够依赖他父亲的追忆和他本人的回想;而到最后,如我们所看到,他自己变成了事件的参加者。有意义的是,拉施特在谈这个时期的历史中,经常满足于几乎逐字逐句地追随他的前辈。志费尼更有两次访问东亚的方便。他对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大部分报道,必定是在蒙古宗王的宫廷中,以及他到那里去的旅途中所搜集到的;同时他的日期的准确性,不仅拿拉施特,也拿诸如迦儿宾、卢不鲁克、马可波罗等西方旅行家,以及拿中国和蒙古史料相比较,可以得到证明。

    《世界征服者史》一下子成了叙述蒙古入侵的权威著作,乃至为同时期的和后来的阿拉伯、波斯史家自由地利用。在波科克的把儿赫不烈思书拉丁译文中(牛津,1663年),志费尼书的部分内容也为西方学者间接地得知。然而,直至19世纪多桑《蒙古史》(1824年第一版,1834——1835年第二版)问世,他的作品才为欧洲人直接使用;多桑书至今仍提供了有关整个蒙古时期的最好的,肯定也是最易读的概述。不幸的是,多桑不得不使用一个无足道的抄本,当时保存在皇家图书馆(今国立图书馆)中唯一的一个本子,该馆后来获得了可疾维尼编本所依据的一些优良抄本。多桑以后,巴尔托德,在他的《突厥斯坦》中,是唯一广泛利用志费尼原书的史家,但因仅仅关注那些成为实际入侵的事件,他没有涉及在成吉思汗继承人统治下帝国的历史。在他的著作的英文本中,他能够参看可疾维尼不朽的波斯文本头两卷,但到1937年第Ⅲ卷的刊行,整个志费尼书才甚至为东方学者所接触到。现在,在一部英译本中,把他介绍给更广大的读者。

    译文中不可避免地有许多损失。不像后来的拉施特————他的语言极其简朴,志费尼是那种已成为传统波斯散文体的大师。它是一种使用修辞家所知的所有修辞技巧的文体。凡有可能时,就加进双关语,而这些不仅是我们所理解的双关语,而且是仅供观看的、叫做可视双关语的东西:两个字在形状上相同,尽管在发音上也许完全两样。文中杂有来自阿拉伯和波斯诗人的引句,有作者自己写的诗,也有引自《古兰经》的章句,同时诸章在开始、结尾或者插在中间,有对人类愿望落空和对命运残酷这类题目的感叹。然而,志费尼是个有鉴赏力的人;他使他的修辞有所节制,并且能够在情况需要时,用极朴素的和最简明的语言来讲述他的故事。在这点上他不同于他的崇拜者和续撰者瓦撒夫,后者被说成是“文体雕琢过甚,以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1】 布朗说:“我们能够更容易地原谅这位作者,倘若他的史书作为它所处理的这个时期(1257——1328)的原始材料说,不那么有价值的话;但事实上它之重要一如它之难读。” 【12】 在志费尼中,另一方面,常有个把观点甚至隐藏在看来仅为修饰的话中。例如,引用民族史诗《沙赫纳美》即《列王纪》,他能够发泄那种不能公开说出的情绪。

    三、他的观点

    伊本额梯儿,在他谈蒙古入侵的前言中————他就是入侵的同时代人,表示说他多年来回避提起那个可怖到难以形诸笔墨的事件。他坚称,那是自古以来落到人类头上的最大灾难。 【13】 实际上为蒙古人服务的志费尼,很难指望对这种感情发生共鸣,而事实上他说了很多恭维他主子的话,甚至力图证明入侵是实现天意。另一方面,他是个虔诚的和正统的回教徒,所以他的真实感情不能在本质上不同于伊本额梯儿的感情。再者,拿志费尼的情况说,跟花剌子模沙的王室又有着传统的关系————如我们所看到,他的祖父曾陪同摩诃末从巴里黑逃到你沙不儿,并且终生为摩诃末之子扎兰丁服务————因此他很难在回顾过去时对该王朝的覆灭不感到惋惜。确实,尽管没有伊本额梯儿所享有的言论自由,志费尼并不苦心地掩盖他喜欢穆斯林的过去,不喜欢蒙古人的今天。

    关于入侵本身,他自然不能发表意见,但是那么多陷落城市遭到的总屠杀,连同所有兼带的暴行,始终如实地记录下来。也正是志费尼讲述了成吉思汗在不花剌清真寺中的著名故事(第Ⅰ卷,第80——81页;第ii册第103——104页)。关于入侵的后果,他常常直言不讳。他两次提到征服者把他的家乡,一度繁荣的呼罗珊省,蹂躏到绝望的荒凉境地(第Ⅰ卷,第75页,第Ⅱ卷,第268页;第i册,第96——97页,第ii册,第533页)。他也提到对学术研究的灾难后果,并在这时对新一代的官吏,大社会变动的产儿,发动猛烈的攻击(第Ⅰ卷,第4——5页;第i册,第68页)。他用了整整一章(第Ⅱ卷,第262——282页;第ii册,第525——546页),来谈这类人当中的一个,花剌子模的舍里甫丁,其中把他抹得漆黑,用最粗鲁的辱骂来攻击他。挑夫之子舍里甫丁曾随成帖木儿从花剌子模到呼罗珊,其时“没有一个有名望的书记”愿作这次旅行,因为“它目的是蹂躏一个穆斯林国家。”他是靠他的突厥语知识发迹的(第Ⅱ卷,第268页;第ii册,第532页)。另一个官吏得到他的任命,因为他能够书写畏吾儿字的蒙语,如志费尼讽刺地补充说,这“在当今是博学多识的根本”(第Ⅱ卷,第260页;第ii册,第523页)。

    倘若不管一两句诋毁的话 【14】 ,那么蒙古人本身从未遭到公开的攻击,但是,在各种对他们耽溺于酗酒的讽喻中,也许有一种讥刺的味儿,因此就是反对的意思。例如,让窝阔台对他酗酒提出辩解。他说,那是因为“由惨痛离别引起的哀伤打击。”他因此为减轻那种哀伤而喝酒(第Ⅲ卷,第4页;第ii册,第550页)。他所说的“惨痛离别”是指他的弟弟拖雷之死,据志费尼说,拖雷是狂饮致死的(第Ⅲ卷,第4页;第ii册,第549页)。

    但是志费尼的真实感情最清楚地表现在他对失败的花剌子模沙的态度上。摩诃末不时受到批评。他的征伐被说成是替蒙古人入侵铺平道路(第Ⅰ卷,第52页;第i册,第70页)。特别是他对哈剌契丹所进行的战役,是不顾警告说,这支民族形成穆斯林和“凶猛敌人”之间的一道“长城”,因之应当和平相处(第Ⅱ卷,第79和89页,第i册,第347、357页)。扫清了蒙古入侵途中的一切障碍后,他因下令处死成吉思汗的使者而使那场入侵变得不可避免(第Ⅰ卷,第61页;第i册,第79页)。当风暴最后爆发时,他恐慌起来,决定分散他的兵力,逃亡以求生;而他的儿子则发表一篇讲话,其中他强烈反对这种策略的软弱性,并自愿亲自率军去抵挡入侵者(第Ⅱ卷,第127页;第ii册,第397页)。摩诃末,总而言之,被谴责为不必要地招惹蒙古的入侵,而且被谴责为沮丧地不能抗拒它。志费尼的态度实际是一个失望的同党态度;同时只有一个同党才能写道,因摩诃末之死,伊斯兰肝肠寸断,就连石头都流下血泪(第Ⅱ卷,第117页;第ii册,第387页)。

    对摩诃末之子扎兰丁,志费尼的态度是毫无保留地赞美。他在处处都被说成是一个有巨大勇力的人物。在战争爆发前和术赤的遭遇中,他把他险几被俘的父亲救了出来,同时志费尼从《沙赫纳美》中引用一首附诗来发泄他的情绪(第Ⅰ卷,第51——52页;第i册,第69页)。当他在向蒙古人作最后一次攻击后跃入申河(印度河)时,赞美之辞就出自成吉思汗本人之口(第Ⅰ卷,第107页;第i册,第134——135页)。而且志费尼再引用《沙赫纳美》,把扎兰丁比作伊朗人的神话英雄鲁思坦。这些引句当然不是偶然的;用这种方法志费尼能够把花剌子模沙说成是伊朗,把蒙古说成是世敌都兰。 【15】

    但并不是每个讽喻都含有敌意。有一些志费尼极力赞扬蒙古人的章节;而一般来说没有理由怀疑他的诚意。举例说,清楚的是,他真正崇拜成吉思汗的军事天才,他说,连亚历山大本人都甘愿给成吉思汗当学生(第Ⅰ卷,第16——17页;第i册,第24页)。他热情地详述蒙古军的效能,它的耐力和它的优良纪律;而且他拿它这些方面跟伊斯兰军相比较,对后者极为不利(第Ⅰ卷,第21——23页;第i册,第29——31页)。他称赞蒙古宗王之间存在的融洽精神,这里再拿他们的作风和穆斯林们的作风相对照(第Ⅰ卷,第30——32页,第Ⅲ卷,第68页;第i册,第41——43页,第ii册,第594页)。他也因他们的不拘礼节和避免俗套而称颂他们(第Ⅰ卷,第19页;第i册,第26——27页)。尽管他有强烈的回教偏见,他明显地表示赞同他们对宗教信仰的容忍(第Ⅰ卷,第18——19页;第i册,第26页)。而最后他大谈他们之庇护穆斯林。

    在《合罕言行录》一章中,有几件轶事 【16】 都是谈愉快和好心的窝阔台对贫困回教徒表示的仁爱。关于窝阔台之侄蒙哥————《世界征服者史》就是在他统治时期开始撰写的,据说“在所有宗教团体中他最尊崇礼遇伊斯兰百姓,他把最多的施舍物赏给他们,给予他们最大的特权”(第Ⅲ卷,第79页)。同时志费尼时时用很难跟描写穆斯林君王的词句相区别的话来议论他(第Ⅰ卷,第85页,195页;第i册,第109、239页)。他甚至在提到他处死一群特别要阴谋杀害别失八里穆斯林居民的畏吾儿贵族时,给他加上独有的回教尊号迦集,即“对异端的胜利者”(第Ⅲ卷,第61页;第ii册,第589页)。蒙哥的母亲唆鲁禾黑帖尼皇后,也不仅因她的正直、行政才能,而且因她对伊斯兰的保护,受到赞美:尽管是个基督徒,她要恩施给穆斯林牧师,并曾捐赠一大笔钱给不花剌的马的剌撒即神学院作基金(第Ⅲ卷,第8——9页;第ii册,第552——553页)。

    然而,记录蒙古入侵者的优良品质是不够的;作为给他们服务的一名官员,志费尼必须证明入侵本身是正当的。他把蒙古人说成是神意的工具,来做到这点。

    他把入侵比成是前代民族因不敬神而受到的惩罚,并为这个类比找论证,援引一条回教的哈迪特,即圣传:穆斯林的毁灭是由刀兵所致(第Ⅰ卷,第12页;第i册,第17页)。另一条哈迪特提到上帝派遣向恶人报仇的骑兵;而把这些骑兵论证为蒙古人是再容易不过了(第Ⅰ卷,第17页;第i册,第24页)。为把这点说透彻,征服者本人在向不花剌百姓的一篇讲话中,宣称他是上帝之鞭(第Ⅰ卷,第81页;第i册,第105页)。

    蒙古人的这个神授使命特别表现在他们对伊斯兰敌人的摧毁中。因此,正是上帝派他们去追击哈剌契丹的乃蛮君主屈出律,后者曾把一个穆斯林牧师钉死在他的马的剌撒门上(第Ⅰ卷,第55页;第i册,第73页);而可失哈耳的百姓,当蒙古人赶走了他们的迫害者和恢复信仰自由时,发觉“这支民族的存在乃是天主的一种慈恩,神意的一种恩赐”(第Ⅰ卷,第50页;第i册,第67页)。上帝的旨意也显现在旭烈兀之攻克阿剌模忒的亦思马因城堡上,志费尼把它比作开伯尔的征服,也就是穆圣之在默底那附近的开伯尔击败并消灭他的犹太敌人(第Ⅲ卷,第138页;第ii册,第638页)。

    但他们的使命不仅是消极的;他们的征服实际起到扩大伊斯兰疆域的作用。因有手艺而未遭到自己同类市民的命运的工匠,转移到东亚的新家,商人们麇集在哈剌和林的新都,这就使穆斯林群众进入回教从未渗透过的地区(第Ⅰ卷,第9页;第i册,第13——14页)。

    屠杀甚至都是神赐的一种恩福;因为,从他们死的方式,被屠杀的百万人取得资格,享有回教殉难者的权利(第Ⅰ卷,第10页;第i册,第15页)。但在这里至少我们可以怀疑志费尼的真心,并且共有多桑在议论“那些表明蒙古人进行屠杀乃是为穆斯林之福的事件”时所表的愤慨。

    我们怎样来调和这些表面的矛盾呢?一方面,直率地谈蒙古的暴行,叹息学术的绝灭,对征服者们稍加掩饰地批评,以及公开崇拜被他们打败的敌人;另一方面,赞扬蒙古制度和蒙古君王,并证明入侵是神授的行动。然而,这些矛盾仅仅是外表的,志费尼的同情心确实在被推翻的王朝一边;他是在几乎完全被蒙古人消灭的波斯-阿拉伯文化传统中受教养的;而在这些条件下,他很难全心全意支持新的政权。但旧制度一去不复返;兴复无望;因此有必要达到某种妥协。没有因此掩盖这幅图景的黑暗面,志费尼说出了他所能如实地称赞蒙古人的话。他赞扬他们的军事和社会美德,正确地把穆斯林的失败归之于缺乏这些优点。他夸奖他们消灭反穆斯林的力量,诸如信佛教的哈剌契丹人和异端的亦思马因人。他强调一些蒙古人(而要注意的是,在这方面他仅谈到个别的人)对回教所采取的支持态度。同时最后,他极力证明蒙古的入侵在回教圣传中已经预示,并且因此是神意的证明。这些神学的理由并不总使人信服,但其目的显然在于让著者和他的读者顺从那不可避免的事。总之,志费尼是一个在蒙古传统前成长的穆斯林,极力要使他自己适应新环境,但处处都暴露出他的教养的偏爱和成见。

    转写法说明

    在一部首先供一般读者阅读的翻译作品中,我把东方词的拼法加以简化:省掉习惯用来表示准确波斯语或阿拉伯语拼法的发音符号。基于同一理由,我采用了诸如“vizier”、“cadi”、“emir”等英语化形式,不拼作wazīr(vazīr)、qā ī(qā ī)和amīr。伊斯兰圣书拼作Koran,不拼作Qu'rān,而接受它的默示的回教创始人拼作Mohammed,不作Muhammad,Muhammad之形则保留来称呼所有其他同名的人。

    另一方面,为专家的方便,大家常希望表达阿拉伯字书中正确的语汇拼法(特别是人名)。在波斯和阿拉伯词汇的情况下,这个目的是这样来达到:在索引中严格地按照基本上是皇家亚洲学会承认的音译体系来拼写它们。同一体系也用于译文中常见于圆括号内的词汇。它还用于足注中,尽管不那么严格地一致。在正文本身,已经说过,发音符号被略掉。也采用Khorazm、Khoja、Khaf等拼法以代替更正确的Khwārazm、Khwāja和Khwāf。

    有时候,例如在讨论波斯原文中错讹拼法时,不用阿拉伯字书是困难的。作为那种字书的代替,我采用了异于别的音译体系的大写字母,其中alif总写成A,wāw写成W,yā写成Y; 仅表示alif mamdūda;而 、?、X、 、Š和Γ分别相当于j、ch、kh、zh、sh和gh。发音点的脱漏从两方面表现出来。当失去一个点或几个点,使阿拉伯字母等同于另一个同形的字母时,那就写出该另一个字母的相同罗马字。由此QRDWAN表示Q DWAN(Qizhduvān),zhā上面失去三个点使它变成了rā。然而,当同形状的字母都不是没有点时,错讹的拼法就用斜写来表示,斜写字母或者是所要表示的同等罗马字母,或者是按所需形状随意选择的其他任何字母。一两个例子将把这种斜写法解释清楚。在SYALAN(代替SYA-LAN,即Siyālān)中yā下面失掉两个点,它就能同样读成任何其他同形的字母。在KN K(代替KN K,即Kenchek)中,nūn失掉上面的点,因此有同样的含糊。(jīm——这里相当于chīm——下面的点也失掉了,但这是用 ,即相应的无点字母,来表示。)一个更复杂的例子是YYQAQ。这里YY(或BB,等等)实际是Š的错讹,第一个Q完全能够同样写成F,最后的Q是N的错讹,而整个字是ŠQAN即Shuqān的讹误!

    同样的体系用来表示突厥和蒙古词的阿拉伯语拼法。当它们首次在正文中出现时,在脚注中就是这样做的。波斯-阿拉伯字母当然不能充分表示所有突厥语和蒙古语的母音,尽管通过使用硬软子音以及使用alif,wāw和yā作为主要手段,它能够表达某些近似的发音概念。按照这些指示,我把正文中、脚注中和索引中所有的突厥语和蒙古语词,尽可能地依照这两种语言的语音规则,拼写出来。然而突厥语的ä和e(é)之间没有作出区别,二者均用e表示。同样地,在正文中i和ï的区别被略去了,尽管注释和索引中二者的区别始终予以遵守,不仅突厥词汇如此,蒙古词汇也相同,当阿拉伯语的拼法表示古老发音仍然存在时。

    在引用远东史料中,蒙古词我是根据已故伯希和教授的体系来拼写,仅作微小改变,汉语我则采用翟理斯的转写法。

    亚美尼亚字母译写如下:

    a b g d e z ē ? t zh i l kh ts k h dz gh ch m

    y n sh o cht p j s v t r tst w pt k ō f。

    原文中的阿拉伯成语和引句,译文中用斜写字母排印。(在英译本中,引用的波斯诗句用正写字母排印,但阿拉伯诗句则用斜写字母,以示区别。对于史学研究说,这些诗句并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因此,中译文本中虽然把诗句全部译出以保持全书的完整性,但无需把阿拉伯诗句斜排。所以,无论波斯诗句和阿拉伯诗句或引句,都用正体字母————中译者注)

    英译者注释中引用的书目

    Abbott, J. Sind: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Unhappy Valley, Oxford. 1924. 阿波特:《印度河:对这条不幸河谷的重释》,牛津,1924。

    Abdallah b. Muhammad b. Kiya: W. Hinz, ed., Die Re-sālä-ye Falakiyyä des Abdollah ibn Kiyā al-Māzandarānī, Wiesbaden, 1952. 阿不都剌·本·穆罕默德·本·乞雅:欣兹编;阿不都剌·伊本·穆罕默德·伊本·乞雅·祃桚答而尼撰《列萨勒耶菲列克雅》(天文学短论)维斯巴顿,1952。

    Allen, W. E. D., A History of the Georgian People, London, 1932. 阿伦:《格鲁吉亚人民史》,伦敦,1932。

    Arberry, A. J. See Omar Khayyam and Sa di. 阿伯利:见乌马儿·哈牙木和萨迪。

    Atalay, B. See Kashghari. 阿塔雷:见可失哈利。

    Baihaqi, Abul-Fazl: Ghani and Fayyaz, ed., Ta rikh-i-Baihaqi. Tehran, 1324/1945-1946. 拜哈吉·阿布勒-法即勒:加尼和法雅兹编;《塔里黑-亦-拜哈吉》(拜哈吉的历史)德黑兰,1324/1945-1946。

    Barhebraeus: E. A. Wallis Budge, ed. And tr., The Chronography of Gregory Abu l Faraj, the Hebrew Physician, commonly known as Bar Hebraeus, 2vols., Oxford and London, 1932; A. Salihani, ed, Ta'rikh mukhta ar ad-duwal, Beirut, 1890. 把儿赫不烈思:瓦莱斯·布吉编译;希伯来医生格利哥里·阿不勒·法剌治,即通称为把儿赫不烈思的《年代纪》,2卷,牛津和伦敦,1932;萨里哈尼编,《塔里黑·穆合塔撒儿·杜瓦尔》(王朝史略)贝鲁特,1890。

    Barthold, W, Histoire des Turcs d' Asie Centrale, Paris, 1945. 巴尔托德:《中亚突厥史》,巴黎,1945。————Turkestan down to the Mongol Invasion, (GMS, New Serises, Ⅴ) London, 1928. ————《蒙古入侵时的突厥斯坦》,(吉伯纪念丛书,新编,卷Ⅴ),伦敦,1928。

    Benedetto, L. F. See Marco Polo. 别奈代脱:见马可波罗。

    Berezin, I. N. See Rashid-ad-Din. 贝烈津:见拉施特。

    Biruni: R. Ramsay Wright, ed. and tr., The Book of Instruction in the Elements of the Art of Astrology by Abu'l-Ray ān Mu ammad ibn A mad al-Bīrūnī, London, 1934. 比鲁尼:拉姆塞·赖特编译;阿布勒剌亦罕·穆罕默德·伊本·阿合马·比鲁尼撰《占星术原理说明书》,伦敦,1934。

    Blochet, E. See Rashid-ad-Din. 伯劳舍:见拉施特。

    Bowen, H., 'The sar-gudhasht-i sayyidnā, the "Tale of the Three Schoolfellows" and the e wasaya of the Ni ām al-Mulk', JRAS, 1931。波文:《撒尔古扎昔特亦·赛亦德纳,“三个同学的故事”及尼咱木木勒克的瓦撒雅(遗嘱)》,皇家亚洲学报,1931。

    Boyle, J. A., 'Ibn al- iq aqā and the Ta'rīkh-I-Jahān-Gushāy of Juvaynī', BSOAS XIV/I(1952). 波伊勒:《伊本·帖黑塔哈和志费尼的塔里黑-亦-扎罕古沙亦》,东方和非洲研究院学报,XIV/Ⅰ(1952)。

    ————'Iru and Maru in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HJAS, 17(1954). 《元朝秘史中的亦鲁和马鲁》,哈佛亚洲研究杂志,17,(1954)。

    ————'On the Titles Given in uvainī to Certain Mongolian Princes', HJAS, 19,(1956). ————《志费尼书中一些蒙古宗王的称号》,哈佛亚洲研究杂志,19,(1956)。

    Bretschneider, E., Mediaeval Researches from Eastern Asiatic Sources, 2vols., London, 1888. 白莱脱胥乃德:《据东亚史料的中世纪研究》,2卷,伦敦,1888。

    Brockelmann, C. See Kashghari. 布罗克尔曼:见可失哈利。

    Browne, E. G., A Literary History of Persia, 4vols., London, 1902 and 1906, and Cambridge, 1920 and 1924. 布朗:《波斯文学史》,4卷,伦敦,1902和1906,剑桥,1920和1924。

    ————A Year amongst the Persians (3 rd ed.), Cambridge 1950. ————《波斯一年》,(第三版),剑桥,1950。

    Carpini: C. R. Beazley, ed. in The Texts and Versions of John de Plano Carpini and William de Rubruquis, London, 1900; A. van den Wyngaert, ed. in Sinica Franciscana I, Quaracchi, 1929; W. W. Rockhill, tr. in The Journey of William of Rubruck to the Eastern Parts of the World, London, 1900. 迦儿宾:俾兹利编,载入《迦儿宾和卢不鲁克的原文和译文》,伦敦,1900;文该尔特编,载于《中国圣方济各会》第Ⅰ卷,卡拉奇,1929;柔克义译,见于《卢不鲁克世界东部行纪》,伦敦,1900。

    Cleaves, F. W., 'The Historicity of the Bal una Covenant', HJAS, 18(1955). 柯立福:《班朱尼誓约的史实性》,哈佛亚洲研究杂志,18(1955)。

    ————'The Mongolian Documents in the Musée de Téhéran', HJAS, 16(1953). ————《德黑兰博物馆的蒙古文书》,同上,16(1953)。

    ————'The Mongolian Names and Terms in the History of the Nation of the Archers by Grigor of Akanc , 'HJAS, 12(1949). ————《阿康克的格利哥尔撰“射手民族”中的蒙古人名和术语》,同上,12(1949)。

    Review of E. Haenisch, Die Geheime Geschichte der Mongolen, HJAS, 12(1949). ————《评海涅士译元朝秘史》,同上,12(1949)。

    See also Mostaert and Cleaves and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同见田清波和柯立福,以及《元朝秘史》。

    Corbin, H. See Nasir-i-Khusrau. 科尔宾:见纳昔儿-亦-忽思老。

    Cordier, H., Ser Marco Polo: Notes and Addenda to Sir Henry Yule's Edition, London, 1920. 戈尔迭:《玉尔编译马可波罗游记的注释和补遗》,伦敦,1920。

    Curzon, Lord, Persia and the Persian Question, 2 vols, London, 1892. 寇松:《波斯和波斯问题》,2卷,伦敦,1892。

    Daulatshah: E. G. Browne, ed, The Tadhkhirátu' sh-shu- ará, London, 1901. 倒剌沙:布朗编,《塔特希剌图·苏阿剌》(诗人传),伦敦,1901。

    Defrémery, M. C., 'Documents sur l' histoire des Ismaéliens ou Batiniens de la Perse, plus connus sous le nom d'Assassins', JA, 1860, Ⅰ. 德弗列梅利:《波斯的亦思马因人即巴特尼人————通称阿杀辛人————的历史文献》亚洲杂志,1860,Ⅰ。

    ————'Essai sur l' histoire des Ismaéliens ou Batiniens de la Perse, plus connus sous le nom d 'Assassins', JA, 1856, Ⅱ. ————《论波斯的亦思马因人即巴特尼人————通称阿杀辛人》,亚洲杂志.1856,Ⅱ。

    Eghbal, A. See Th libi. 埃格巴尔:见赛阿利比。

    Elias, N. See Muhammad Haidar. 艾利斯:见穆罕默德·海达尔。

    Elliot, Sir H. M. E., and Dowson, J., The History of India as told by its own Historians., 8vols., London, 1867-1877. 艾略特和道孙:《印度史家叙述的印度史》,8卷,伦敦,1867-1877。

    Encyclopaedia of Islam, 4vols., Leiden, 1913-1936. 《伊斯兰百科全书》,4卷,来顿,1913-1936。

    Firdausi: T. Macan, ed., The Shah Nameh; an heroic poem, 4vols., Calcutta, 1829; J. Mohl. ed. and tr., Le Livre des Rois, 7vols., Paris, 1838-1878; J. A, Vullers, ed., Firdusii Liber Regum qui inscribitur Schahname, 3vols., Leiden, 1877-1884. 菲尔道西:麦康编,《沙赫纳美;一部英雄史诗》,4卷,加尔各答,1829;摩尔编译,《列王纪》,7卷,巴黎,1838-1878;发勒斯编,《菲尔道西的列王纪————沙赫纳美》,3卷,来顿,1877-1884。

    Franke, O., Geschichte des Chinesischen Reiches, 5vols. Berlin, 1930-1952. 佛朗克:《中华帝国史》,5卷,柏林,1930-1952。

    Frazer, Sir J. G., The Golden Bough (3 rd ed.) 12vols., London, 1911-1915. 佛累瑟:《金色树枝》(第三版),12卷,伦敦,1911-1915。

    Gabain, A. von, Alttürkische Grammatik (2 nd ed.), Berlin, 1950. 加巴因:《古突厥语语法》(第二版),柏林,1950。

    Gibb, Sir H. A. R., and Bowen, H., Islamic Society and the West, vol. Ⅰ, Part Ⅰ, London, 1950. 吉伯和波文:《伊斯兰社会和西方》,卷Ⅰ,第Ⅰ部,伦敦,1950。

    Gibbon, E.,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ed. Bury), 7vols., 1900. 吉朋:《罗马帝国的衰亡》(柏利编),7卷,1900。

    Grigor of Akner: R. P. Blake and R. N. Frye, ed. and tr., 'The History of the Nation of the Archers (The Mongols) by Grigor of Akanc ', HJAS, 12, 1949. 阿克纳的格利哥尔:布列克和佛列依编译,《阿康克的格利哥尔撰射手(蒙古人)民族史》,哈佛亚洲研究杂志,12(1949)。

    Grønbech, K., Komanisches Wörterbuch, Copenhagen, 1942. 格罗别赫:《库蛮语汇》,哥本哈根,1942。

    Grousset, R., Le Conquérant du Monde, Paris, 1944. 格鲁赛:《世界的征服者》,巴黎,1944。

    ————L'Empire des Steppes, Paris, 1939. ————《草原帝国》,巴黎,1939。

    ————L'Empire Mongol, Paris, 1941. ————《蒙古帝国》,巴黎,1941。

    ————Historie de l'Arménie des origines à 1071, Paris, 1947. ————《从古代到1071年的亚美尼亚史》,巴黎,1947。

    Haenisch, E., 'Die letzten Feldzüge Cinggis Han's und sein Tod nach der ostasiatischen Uberlieferung', Asia Major, Ⅸ(1933). 海涅士:《成吉思汗最后之远征及其死————据东亚史料的说法》,大亚洲杂志,Ⅸ(1933)。

    ————See also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又见《元朝秘史》。

    ————Haig, Sir W., Turks and Afghans (Vol. Ⅲ of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 Cambridge, 1928. 海格:《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剑桥印度史第Ⅲ卷),剑桥,1928。

    Hambis, L., La Haute-Asie, Paris, 1953. 昂比斯:《亚洲高原》,巴黎,1953。

    ————See also the shêng-wu ch in-chêgn lu and the Yüan shih. ————同见《圣武亲征录》和《元史》。

    Hamdallah: G. le Strange, tr., The Geographical Part of the Nuzhat-ai-Qulūb composed by amd-Al-lāh Mustawfī of Qazwīn in 740 (1340) (GMS, Old Series, ⅩⅩⅢ/2), London, 1919. 韩达剌:雷斯特朗治译,可疾云人韩达剌·穆思托非在740年(1340年)撰的《努扎特忽鲁卜(心之愉快)的地理部分》(吉伯丛书,旧编,ⅩⅩⅢ/2),伦敦,1919。

    ————J. Stephenson, ed. and tr., The Zoological Section of the Nuzhatu-l-Qulūb of amdullāh al-Mustaufīal-Qazwīnī, London, 1928. ————司提芬孙编译,韩达剌撰《努扎特忽鲁卜的动物部分》,伦敦,1928。

    Hamilton, J. R., Les Ouighours à 1'époque des Cinq Dynasties d'après les documents chinois, Paris, 1955. 哈密顿:《中国史料中五代的回鹘》,巴黎,1955。

    Hinz, W., 'Ein orientalisches Handelsunternehmen im 15 Jahrhundert', Die Welt des Orients, 1949. 欣兹:《十五世纪的一笔东方交易》,东方世界,1949。

    ————See also 'Abdallah b. Muhammad b. Kiya. ————同见阿不都剌·本·穆罕默德·本·乞雅。

    Hodgson, M. G. S., The Order of Assassins, The Hague, 1955. 荷治松:《阿杀辛教派》,海牙,1955。

    Holdich, Sir T., The Gates of India, London, 1910. 荷尔迪什:《印度的大门》,伦敦,1910。

    Houtsma, M. T., Ein türkisch-arabisches Glossar, Leiden, 1894. 豪茨马:《突厥阿拉伯语汇》,来顿,1894。

    Houtum-Schindler, A., Eastern Persian Irak, London, 1897. 豪图姆-辛德勒:《东波斯的伊剌克》,伦敦,1897。

    Howorth, Sir H. H., History of the Mongols, 4vols., London, 1876-1927. 霍渥斯:《蒙古史》4卷,伦敦,1876-1927。

    Hudūd al- lam, an anonymous Persian treatise on geography,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with Commentary by V. Minorsky (GMS, New Series, ⅩⅠ) London, 1937. 《霍杜德·阿兰》(天下的疆界)一篇佚名波斯作者论地理的论文,米诺尔斯基译为英文并加注释(吉伯丛书,新编ⅩⅠ),伦敦,1937。

    Hung, W., 'Three of Ch ien Ta-hsin's Poems on Yüan History', HJAS, 19(1956). 洪煨莲:《钱大昕咏元史诗三首》,哈佛亚洲研究杂志,19(1956)。

    Ibn-al-Athir: C. J. Tornberg, ed., Ibn-el-Athiri Chronicon, quod perfectissimum inscribitur, 14vols, Leiden, 1851-1876. 伊本额梯儿:托恩柏格编,伊本额梯儿的《全史》,14卷,来顿,1851-1876。

    Ibn-al-Balkhi: G. le Strange and R. A. Nicholson, ed., The Fársnáma of Ibnu'l-Balkhi (GMS. New Series, Ⅰ) London, 1921. 伊本巴里希:雷斯特朗治和尼科尔松编,伊本巴里希的《法儿思纳美》(吉伯丛书,新编,Ⅰ),伦敦,1921。

    Ibn-Isfandiyar: E. G. Browne, tr., An Abridged Translation of the History of Tabaristán compiled about A. H. 613 (A. D. 1216) by Mu ammad b. al- asan b. Isfandiyár (GMS, Old Series, Ⅱ), London, 1905. 伊本亦思梵的牙:布朗译,穆罕默德·本日哈散·本·亦思梵的牙在回历613年(公元1216年)编纂的《塔拔里斯坦史》节译本(吉伯丛书,旧编Ⅱ),伦敦,1905。

    Imperial Gazeteer of India, 26vols., Oxford, 1907-1909. 《皇家印度地名辞典》,26卷,牛津,1907-1909。

    Ivanow, W., Studies in Early Persian Ismailism, Leiden, 1948. 伊凡诺夫:《早期波斯亦思马因教研究》,来顿,1948。

    ————See also the Kalām-i-Pir. ————同见《卡拉美皮尔》。

    Juvaini: Mirza Muhammad Qazvini, ed., The Ta'rich-i-Jahán-Gushá of Alá'u'd-Din Atâ-Malik-i-Juwayni, 3vols., (GMS. Old Series, ⅩⅤⅠ/1, 2, 3), London, 1912, 1916 and 1937; Sir E. D. Ross ed., Ta'rīkh-i-Jahān-Gushāy of Juwayni, volume Ⅲ (facsimile of a MS.), London, 1931, Fraser 154 and Ouseley Add. 44 (MSS. In the Bodleian). 志费尼:米尔咱·穆罕默德·可疾维尼编,阿老丁·阿塔蔑里克志费尼的《塔里黑扎罕古沙》(世界征服者史),3卷,(吉伯丛书,旧编ⅩⅤⅠ/1、2、3),伦敦,1912、1916和1937;罗斯编,志费尼的《塔里黑扎罕古沙》,第Ⅲ卷(一种抄本的复制本),伦敦,1931;佛累瑟154和乌斯利增补本44(波德莱图书馆藏抄本),(可疾维尼把他依据的不同抄本用阿拉伯字母的顺序来表示,在英译本注释中则用按顺序排列的罗马大写字母来代表,如A代表可疾维尼的alif抄本,C代表他的jīm抄本,G代表他的zain抄本,等等。可疾维尼的三卷编本————英译中称为“部”,在注释中用大写罗马数字表示,而小写罗马数字用来表示英译本的两册。中译本同英译本即在英译者注释中用大写罗马数字表示原波斯文本的三卷,小写罗马字表示英译本的两册。)

    Juzjani: W. Nassau Lees, ed., The Tabaqat-i Nasiri, Calcutta, 1864; H. G. Raverty, tr., The Taba- āt-i-Nā irī, London, 1881. 朱思扎尼:纳骚李士编,《塔巴合特-依-纳昔里》,加尔各答,1864;拉维特译《塔巴合特-依-纳昔里》,伦敦,1881。

    Kalām-i-Pīr: W. Ivanow, ed. and tr., Kalami Pir, Bombay, 1935. 《卡拉美皮尔》:伊凡诺夫编译,《卡拉美皮尔》(老人的话),孟买,1935。

    Kashghari: B. Atalay, tr., Divanü Lûgat-it-Türk Ter-cümesi, 3vols., Ankara, 1939-1941; C. Brockelmann, tr., Mitteltürkischer Wortschatz nach Ma mūd al-Kāšγarīs Dīvān Luγāt at-Turk, Budapest and Leipzig, 1928. 可失哈利:阿塔雷译,《突厥语汇》,3卷,安卡拉,1939-1941;布洛克尔曼译,《可失哈利的中世纪突厥语汇》,布达佩斯和莱比锡,1928。

    Khaqani: A. 'Abdorrasuli, ed., Dīvān, Tehran, 1316/1937-1938. 哈卡尼:阿卜多拉苏利编,《诗集》,德黑兰,1316/1937-1938。

    Khetagurov, L. A.: See Rashid-ad-Din. 赫塔吉诺夫:见拉施特。

    Kirakos of Gandzak: Kirakosi Vardapeti Gandzakets 'woy Hama āt Patmut jwn, Venice, 1865. 刚德赛克的乞剌可思:乞剌可思的《亚美尼亚人民史》,威尼斯,1865。

    Koran: J. M. Rodwell, tr., The Koran (Everyman's Library), London, 1909. 《古兰经》:罗德韦尔译,《古兰经》(人人丛书本),伦敦,1909。

    Krause, F. E. A. See the Yüan shih. 柯劳斯:见《元史》。

    Lambton, Ann K. S., Islamic Society in Persia (Inaugural Lecture), London, 1954. 朗布通:《波斯的伊斯兰社会》(就职的讲义)伦敦,1954。

    Lane-Poole, S., A History of Egypt in the Middle Ages, London, 1901. 兰浦尔:《中世纪埃及史》,伦敦,1901。

    ————The Mohammadan Dynasties, London, 1894. ————《回教王朝》,伦敦,1894。

    Le Strange, G., The Lands of the Eastern Caliphate, Cambridge, 1909. 雷斯特朗治:《东哈里发的国土》,剑桥,1905。

    Levy, R., 'The Account of the Isma ili doctrines in the Jami al-Tawarikh of Rashid al-Din Fadlallah', JRAS, 1930. 列维:《拉施特的“扎米塔瓦里黑”中对亦思马因教义的解说》,皇家亚洲学会杂志,1930。

    Lewis, B., The Origins of Ismā īlism, Cambridge, 1940. 路易士:《亦思马因教的起源》,剑桥,1940。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Heresy in the History of Islam', Studia Islamica, Ⅰ(1953). ————《对伊斯兰教史中异教含义的几点意见》,伊斯兰研究,Ⅰ(1953)。

    Li Chih-ch ang: A. Waley, tr., The Travels of an Alchemist, London, 1931. 李志常:韦利译,《长春真人西游记》,伦敦,1931。

    Marquart (Markwart), J., 'G?wayni's Bericht über die Bekehrung der Uighured', SPAW, 1912. 马迦特:《志费尼对畏吾儿人转变的叙述》,普鲁士科学院会报,1912。

    ————über das Volkstum der Komanen in Bang-Marquart, Osttürkische Dialektstudien, Berlrin, 1914. ————班额和马迦特中的《库蛮族源考》,东突厥方言研究,柏林,1914。

    ————Wehrot und Arang, Leiden, 1938. ————《妫婼和阿朗》,来顿,1938。

    Martin H. D., 'The Mongol wars with Hsi Hsia (1205-1227)', JRAS, 1942. 马丁:《蒙古与西夏之战(1205-1227)》,皇家亚洲学会杂志,1942。

    ————The Rise of Chingis Khan and his Conquest of North China, Baltimore, 1950. ————《成吉思汗之兴起及其征服中国北方》,巴尔提摩尔,1950。

    Marvazi: V. Minorsky, ed. and tr., Sharaf al-Zamān āhir Marvazi on China, the Turks and India, London, 1942. 马卫集:米诺尔斯基编译,《马卫集论中国、突厥和印度》,伦敦,1942。

    Mas udi: Macoudi: Les Prairies d'Or; texte et traduction par C. Barbier de Meynard et Pavet de Courteille, 9vols., Paris, 1861-1877. 马戍地:《马戍地:黄金牧地》,巴比耳和帕弗特编译,9卷,巴黎,1861-1877。

    Minorsky, V., 'Caucasica Ⅲ. The Alān Capital * Magas and the Mongol Campaigns', BSOAS, ⅩⅠⅤ/2(1952). 米诺尔斯基:《高加索Ⅲ:阿兰首都蔑怯思和蒙古战役》,东方和非洲研究院学报,ⅩⅠⅤ/2(1952)。

    ————'A Civil and Military Review in Fars in 881/1474', BSOS, Ⅹ(1940-1942). 《881/1474年法儿思的一次民政和军事检阅》,东方研究院学报,Ⅹ(1940-1942)。

    ————'A Soyūrghāl of Qāsim b. Jahāngīr Aq-Qoyunlu', BSOS, ⅠⅩ(1937-1939). ————《哈辛·本·扎罕吉尔·阿黑——火欲鲁的唆玉尔迦耳(御赐执照)》,东方研究院学报,ⅠⅩ(1937-1939)。

    ————Studies in Caucasian History, London, 1953. ————《高加索史研究》,伦敦,1953。

    ————'Transcaucasica', JA, 1930, Ⅱ. ————《外高加索》,亚洲杂志,1930,Ⅱ。

    ————'The Turkish Dialect of the Khalaj', BSOS, Ⅹ(1940-1942). ————《哈剌赤的突厥方言》,东方研究院学报,Ⅹ(1940-1942)。

    ————See also the udūd al- lam, Marvazi, Minovi and Minorsky and Vernadsky. ————同见《霍杜德》,马卫集,米诺维和米诺尔斯基及维纳斯基。

    Minovi, M., and Minorsky. V., 'Nasīr al-Din ūsī on Finance,' BSOS, Ⅹ(1940-1942). 米诺维和米诺尔斯基:《纳速鲁丁·徒昔论财政》,东方研究院学报,Ⅹ(1940-1942)。

    Mostaert, A., 'Sur quelques passages de l'Histoire secrete des Mongols', HJAS, 13(1950). 田清波:《说元朝秘史中的几节》,哈佛亚洲杂志,13(1950)。

    Mostaert, A., and Cleaves, F. W., 'Trois documents mongols des Archives secrèts vaticanes,' HJAS, 15(1952). 田清波和柯立福:《梵蒂冈秘密档案所的三份蒙文文件》,哈佛亚洲杂志,15(1952)。

    Muhammad Haidar: N. Elias, ed., and E. D. Ross, tr., The Tarikh-i-Rashi-di of Mirza Muhammad Haidar, Dughlát, London, 1895. 穆罕默德·海达尔:艾利斯编,罗斯译,杜格拉特族人米尔咱·穆罕默德·海达尔的《塔里黑-亦-拉施底》(中亚蒙兀史),伦敦,1895。

    Nasawi: O. Houdas, ed., and tr., Histoire du Sultan Djela ed-Din Mankobirti, 2vols., Paris, 1891-1895. 讷萨 :奥达斯编译,《算端扎兰丁传》,2卷,巴黎,1891-1895。

    Nasir-i-khusrau: M. Minovi, ed., Dīvān. Tehran, 1304-1307/1925-1928. 纳昔儿-亦-忽思老:米诺维编,《底万》(诗集),德黑兰,1304-1307/1925-1928。

    ————H. Corbin and M. Mo in, ed., Kitâb-e Jâmi al-Hikmatain, Tehran and Paris, 1953. ————科尔宾和莫恩编,《乞他卜-扎米希克马太因》(两种智慧之书),德黑兰和巴黎,1953。

    Nicholson, R. A., 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Arabs, London, 1907. 尼科尔松:《阿拉伯文学史》,伦敦,1907。

    Odoric, Frair: A. van den Wyngaert, ed. in Sinica Franciscana Ⅰ, Quaracchi, 1929; Sir H. Yule, tr. in 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 Ⅱ. London, 1913. 鄂多力克:文该尔特编,见于《中国的圣方济各会》,第Ⅰ卷,卡拉奇,1929,玉尔译,载入《中国以及通往中国去的道路》,第Ⅱ卷,伦敦,1913。

    D'Ohsson, C., Histoire des Mongols depuis Tchinguiz-Khan jusqu'à Timour Bey ou Tamerlan (2nd. ed.) 4 vols., The Hague and Amsterdam, 1834-1835. 多桑:《蒙古史》(第二版),4卷,海牙和阿姆斯特丹,1834-1835。

    Oman, Sir C., A History of the Art of war in the Middle Ages (2nd. ed.), 2vols., London, 1924. 俄曼:《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二版),2卷,伦敦,1924。

    Omar Khayyam: A. J. Arberry, ed. and tr., The Rubā-'īyāt of Omar Khayyām, London, 1949; E. H. Whinfield. ed. and tr., The Quatrains of Omar Khayyám, London, 1883. 乌马儿·哈牙木:阿伯利编译,《乌马儿·哈牙木的四行诗》,伦敦,1949,惠恩菲尔德编译,《乌马儿·哈牙木的四行诗》伦敦,1883。

    Pelliot P., 'A propos des Comans', JA, 1920, Ⅰ. ————伯希和:《库蛮考》,亚洲杂志,1920,Ⅰ。

    ————'Les Mongols et la Papaut ', Revue de l' Orient Chrétien, ⅩⅩⅢ(1922-1923), ⅩⅩⅠⅤ(1924) and XXⅤⅢ(1931-1932). (The references are to the page numbers of the tirage-à-part). ————《蒙古和罗马教廷》、东方基督教杂志,ⅩⅩⅢ(1922-1923),ⅩⅩⅠⅤ(1924)和ⅩⅩⅤⅢ(1931-1932)。(引用的是抽印本页数)

    ————'Les mots a h initiale, aujourd' hui amuie, dans le mongol des 13 et 14 siècles', JA, 1925, Ⅰ. 《十三和十四世纪蒙语中以今已不发音的h为起首的词》,亚洲杂志,1925,Ⅰ。

    ————'Neuf notes sur des questions d' Asie Centrale', TP, 1929. ————《中亚史地九考》,通报,1929。

    ————'Notes sur le "Turkestan" de M. W. Barthold', TP, 1930. ————《评巴尔托德的“突厥斯坦”》,通报,1930。

    ————'Notes sur l'histoire de la Horde d'Or, Paris, 1950. ————《金帐汗国史劄记》,巴黎,1950。

    ————'Sur un passage du Cheng-wou ts' in-tcheng lou', Ts'ai Yuan P'ei Anniversary Volume (Supplementary Volume I of the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of Academia Sinica), Peking, 1934. ————《说圣武亲征录中的一节》,见蔡元培先生诞生纪念文集(中央科学院历史语言所集刊,增刊第一集),北京,1934。

    ————'Une ville musulmane dans la Chine du Nord sous les Mongols', JA, 1927, Ⅰ. ————《蒙古统治下中国北方一城镇》,亚洲杂志,1927,Ⅰ。

    ————'Le vrai nom de Seroctan', TP, 1932. ————《唆鲁禾黑帖尼》,通报,1932。

    ————See also the Secret History and the Shêng-wu ch in-cheng lu. ————同见《元秘史》,《圣武亲征录》。

    Polo, Marco: L. F. Benedetto., tr.,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London, 1931; Sir H. Yule, tr., The Book of Ser Marco Polo (3rd. ed.), 2 vols., 1903. 马可波罗:别奈代脱译,《马可波罗游记》,伦敦,1931;玉尔译,《马可波罗书》(第三版),2卷,1903。

    Prescott, W. H., History of the Conquest of Mexico (ed. Kirk), London, 1889. 普累斯科特:《墨西哥征服史》(刻尔克编),伦敦,1889。

    Quatremère, E. See Rashid-ad-Din. 卡特麦尔:见拉施特。

    Rabino, H. L., Mázandarán and Astarábád (GMS, New Series, ⅤⅠⅠ), London, 1928. 拉比诺:《祃桚答而和阿斯特拉巴德》(吉伯丛书,新编,第ⅤⅠⅠ卷),伦敦,1928。

    Radloff, W., Die alttürkischen Inschriften der Mongolei, St. Petersburg, 1895. 拉德洛夫:《蒙古古突厥碑文》,圣彼得堡,1895。

    ————Das Kudaktu Bilig, Theil I, St. Petersburg. 1891. ————《福乐智慧导言》,圣彼得堡,1891。

    Radloff, W., and Malov, S. E., Uighurische Sprachdenkmäler, Leningrad, 1928. 拉德洛夫和马洛夫:《畏吾儿文献》,列宁格勒,1928。

    Rashid-ad-Din: I. N. Berezin, ed. and tr., 'Sbornik letopisei', VOIAO, Ⅴ(1858), ⅤⅡ(1861), ⅩⅢ(1868) and ⅩⅤ(1888); E. Blochet, ed. Djami et-Tévarikh (GMS, Old Series ⅩⅤⅢ). London, 1912; A. A. Khetagurov, tr., Sbornik letopisei, Ⅰ, 1, Moscow 1952; E. Quatremère. ed. and tr., Histoire des Mongols de la Perse, Paris, 1836; O. I. Smirnova, tr., Sbornik letopisei, Ⅰ. 2. Moscow, 1952; Add. 7628(British Museum MS). 拉施特丁:贝烈津编译,《史集》,俄国考古学会东方部著作集,Ⅴ(1858),ⅤⅡ(1861),ⅩⅢ(1868)和ⅩⅤ(1888);伯劳舍编,《扎米塔瓦里黑》(吉伯丛书,旧编,第ⅩⅤⅢ),伦敦,1912;赫塔吉诺夫译,《史集》,第Ⅰ卷,第1册,莫斯科,1952;卡特麦尔编译,《波斯蒙古史》,巴黎,1836;斯米尔诺娃译,《史集》,第Ⅰ卷,第2册,莫斯科,1952;增补7628(英国博物馆抄本)。

    Ravandi: Muhammad Iqbal, ed., The Rá at-u - udúr wa Ayat-us-Surúr (GMS, New Series, Ⅱ), London, 1921. 拉凡提:穆罕默德·埃格巴尔编,《拉哈特苏都儿·瓦·阿雅特-苏鲁儿》(悦目快心集)(吉伯丛书,新编,第Ⅱ卷),伦敦,1921。

    Raverty, H. G. See Juzjani. 拉维特:见朱思扎尼。

    Robertson, D. D., 'A Forgotten Persian Poet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 JRAS, 1951. 罗伯特孙:《十三世纪一个被遗忘的波斯诗人》,皇家亚洲学会杂志,1951。

    Rockhill, W. W. See Rubruck. 柔克义:见卢不鲁克。

    Ross, Sir E. D., The Persians, Oxford, 1931. 罗斯:《波斯人》,牛津,1931。

    ————See also Juvaini and Muhammad Haidar. ————同见志费尼和穆罕默德·海达尔。

    Rubruck: W. W. Rockhill, tr., The Journey of William of Rubruck to the Eastern Parts of the world, London, 1900; A. van den Wyngaert, ed. in Sinica Franciscana Ⅰ, Quaracchi, 1929. 卢不鲁克:柔克义译,《卢不鲁克世界东部行纪》,伦敦,1900;文该尔特编,载入《中国的圣方济各会》第Ⅰ卷,卡拉奇,1929。

    Sa di: A. J. Arberry. tr., Kings and Beggars, London, 1945; Muhammad 'Ali Furughi, ed., Būstān-i-Sa dī, Tehran, 1316/1937-1938. 萨迪:阿伯利译,《国王和乞丐》,伦敦,1945;穆罕默德·阿里·孚卢基编,《布斯坦-亦-萨迪》(萨迪的果树园集),德黑兰,1316/1937-1938。

    Schlege, G., 'Die chinesische Inschrift auf dem uighurischen Denkmal in Kara Balgassun', Mémoires de la Société finno-ougrienne, Helsingfors, 1896. 史莱格:《黑城子回鹘碑上的汉文铭文》,芬-乌学会集刊,赫尔辛基,1896。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F. W. Cleaves, tr.,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Volume Ⅰ (Transla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57; E. Haenisch, tr., Die Geheime Geschichte der Mongolen (2nd. ed.), Leipzig, 1948; P. Pelliot, ed. and tr., Histoire secrète des Mongols, Paris, 1949. 《元朝秘史》:柯立福译,《元朝秘史》卷Ⅰ(译文),剑桥,马萨诸塞,1957;海涅士译,《元朝秘史》(第二版),莱比锡,1948;伯希和编译,《元朝秘史》,巴黎,1949。

    Shahnama. See Firdausi. 《沙赫纳美》:见菲尔道西。

    Shêng wu ch in-chêng lu: P. Pelliot and L. Hambis, ed. and tr., Histoire des campagnes de Gengis Khan, Leiden, 1951. 《圣武亲征录》:伯希和、昂比斯编译,《圣武亲征录》,来顿,1951。

    Smirnova, O. I. See Rashid-ad-Din. 斯米尔诺娃:见拉施特。

    Spuler. B., Die Mongolen in Iran (2nd. ed.), Berlin, 1955. 斯柏勒:《伊朗的蒙古人》(第二版),柏林,1955。

    ————Die Goldene Horde, Leipzig, 1943. ————《金帐汗国》,莱比锡,1943。

    Stark, Freya, The Valleys of the Assassins and Other Persian Travels, London, 1934. 斯塔克:《阿杀辛人的山谷及其他波斯行纪》,伦敦,1934。

    Tha alibi: A. Eghbal, ed., Tatimmatul-Yatimah, 2vols., Tehran, 1934. 赛阿利比:埃格巴尔编,《塔特马都尔-雅特马黑》(珠儿集补篇),2卷,德黑兰,1934。

    Turner, Samuel, Siberia: a Record of Travel, Climbing and Explortion, London, 1908. 忒纳:《西伯利亚:旅行,攀登和探险记》,伦敦,1908。

    Vardan: Vardanay Vardapeti Hawak umn Patmut ean, Venice, 1862. 瓦尔丹:《世界通史》,威尼斯,1862。

    Va af: J. von Hammer-Purgstall, ed. and tr., Geschichte Wassaf's, Vienna, 1856; Kitāb-i-mus atāb-i-Va āf (lithographed ed.), Bombay, 1269/1852-1853. 瓦撒夫:哈模尔-柏格斯塔尔编译,《瓦撒夫史书》,维也纳,1856,《乞他卜-亦-穆思特塔卜-亦-瓦撒夫》(石印本),孟买,1269/1852-1853。

    Vernadsky, G., Ancient Russia, New Haven, 1943. 维纳斯基:《古代俄罗斯》,纽黑文,1943。

    ————'Juwaini's Version of Chingis Khan's yasa', Annales de l' Institut Kondakov, ⅩⅠ(1939). ————《志费尼对成吉思汗札撒的叙述》,康达可夫学院年刊,ⅩⅠ(1939)。

    ————The Mongols and Russia, New Haven, 1953. ————《蒙古人和俄罗斯》,纽黑文,1953。

    ————O sostave velikoi yasï Chingis khana, Brussels, 1939, (Contains a translation by Professor Minorsky of Juvaini's chapter on the yasas of ChingizKhan). ————《成吉思汗大札撒的内容》,布鲁塞尔,1939。(包括米诺尔斯基教授对志费尼论成吉思汗札撒一章的译文)

    Vladimirtsov, B., Gengis-Khan, Paris, 1948. 弗拉基米尔索夫:《成吉思汗》,巴黎,1948。

    ————Le régime social des Mongols, Paris, 1948. ————《蒙古社会制度》,巴黎,1948。

    Waley, A. See Li chih-ch ang. 韦利:见李志常。

    Whinfield. E. H. See Omar Khayyam. 惠恩菲尔德:见乌马儿·哈牙木。

    Wittfogel, K. A., and Fêng, Chia-shêng,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907-1125), Philadelphia, 1949. 魏特夫和冯家升:《中国社会史:辽(907-1125)》,费城,1949。

    Wolff, O., Geschichte der Mongolen oder Tataren, Breslau, 1872. 沃尔夫:《蒙古即鞑靼史》,布累斯劳,1872。

    Wood, J., A Personal Narrattive of a Journey to the Sources of the River Oxus, London. 1841. 伍德:《乌浒河源亲历记》,伦敦,1841。

    Wright, R. Ramsay. See Biruni. 赖特:见比鲁尼。

    Wyngaert, A. van den. See Carpini, Odoric and Rubruck. 文该尔特:见迦儿宾,鄂多力克和卢不鲁克。

    Yaqut: F. Wüstenfeld, ed., Mu' gam al buldān, 6 vols., Leipzig, 1866-1872. 牙忽惕:乌斯坦菲尔德编,《穆扎麻布尔丹》(地理词典),6卷,莱比锡,1866-1872。

    Yüan shih: L Hambis, ed. and tr., Le chapitre CⅤⅡ du Yuan che, Leiden, 1945; Le chaptre CⅤⅢ du Yuan che, Leiden, 1954; F. E. A. Krause, tr., Cingis Han, Heidelberg, 1922. (The translations supplied by Professor Cleaves are from the Po-na-pen editin of the text). 《元史》:昂比斯编译,《元史》第CⅤⅡ章,来顿,1945;《元史》第CⅤⅢ章,来顿,1954;柯劳斯译,《成吉思汗传》,海得堡,1922.(柯立福教授提供的译文系据百衲本)。

    Yule Sir H., 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 (ed. Cordier), 4 vols., London, 1915-1916. 玉尔:《中国和通往中国去的道路》(戈尔迭编),4卷,伦敦,1915-1916。

    ————See also Odoric and Polo. ————又见鄂多力克、马可波罗。

    Zambaur, E. de, Manuel de généalogie et de chronologie pour l' histoire de l'Islam, 2 vols., Hanover, 1927. 赞保尔:《伊斯兰历史的年纪和世系表》,2卷,哈诺威,1927。

    缩写表

    Campagnes: Histoire des campagnes de Gengis Khan. 《亲征录》:《圣武亲征录》。

    Horde d'Or: Notes sun histoire le la Horde d'Or. 《金帐汗国》:《金帐汗国史劄记》。

    M. Q. : Muhammad Qazvini. 穆.可.:穆罕默德·可疾维尼。

    V. M. : Vladimir Minorsky. 弗.米.:弗拉基米尔·米诺尔斯基。

    注 释

    【1】  有关志费尼生平的大部分材料来自《世界征服者史》本身,辅以穆罕默德·可疾维尼在他对波斯文本的序言中收集的史料。

    【2】  韩达剌在他的《努扎特-忽鲁卜》地理部分(雷斯特朗治译,第169页)中,仅提到苫思丁,但倒剌沙在他的《诗人传》(布朗编,第105页)中说阿萨德发是两兄弟的出生地。

    【3】  见奥达斯译讷萨 书,第324——325页(原文第195页)。奥达斯多少错误地把苫思丁·穆罕默德的称号(sahib-divan)译为“内阁首长。”

    【4】  但见第ii册,第598页,及注 。

    【5】  布朗的译文。见可疾维尼本的英文序言,第xxxix——xl页。

    【6】  文中卷数指志费尼波斯文本卷数,册数指波伊勒英译本册数,波斯文本卷数用大写罗马数字,英译本用小写罗马数字,下同————中译者注。

    【7】  为避免与英译本两卷相混淆,在英译中三卷波斯文被称为“部”。(中译文同英译文)

    【8】  见可疾维尼波斯文本第Ⅰ卷的英文序言,第xiii——xiv页。

    【9】  巴尔托德,《蒙古入侵时的突厥斯坦》,第40页。

    【10】  同上,第46页。

    【11】  罗斯,《波斯人》,第128页。

    【12】  《波斯文学史》,第Ⅲ卷,第68页。

    【13】  整段的译文见布朗,《波斯文学史》,第Ⅱ卷,第427——428页。

    【14】  第Ⅱ卷,第133页(第ii册,第403页)(“鞑靼魔鬼”)和第275页(第539页)(“不信宗教者”);第Ⅲ卷,第141页(第ii册,第640页)(“他们的(亦思马因人的)莫剌纳……变成了杂种贱奴”)。

    【15】  参看第Ⅱ卷,第136页和139页(第ii册,第406、409页)在那里,用这种方法,成吉思汗被比作阿甫剌西牙卜,同见第Ⅰ卷,第73页(第i册,第95页),那里引用《沙赫纳美》来说明帖木儿灭里吹嘘他对“都兰军”的胜利。

    【16】  见第Ⅰ卷,第161、163、179页,等(第i册,第204、206、223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