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笔谈卷三

沈括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梦溪笔谈译注最新章节!

    异事

    韩魏公庆历中以资政殿学士帅淮南(1),一日,后园中有芍药一干分四岐(2),岐各一花,上下红,中间黄蕊间之。当时扬州芍药未有此一品,今谓之“金缠腰”者是也。公异之,开一会,欲招四客以赏之,以应四花之瑞。时王岐公为大理寺评事通判(3),王荆公为大理评事佥判(4),皆召之。尚少一客,以判钤辖诸司使(5),忘其名,官最长,遂取以充数。明日早衙,钤辖者申状暴泄不至。尚少一客,命取过客历求一朝官足之,过客中无朝官,唯有陈秀公时为大理寺丞(6),遂命同会。至中筵,剪四花,四客各簪一枝(7),甚为盛集,后三十年间,四人皆为宰相。

    【注释】

    (1)韩魏公:即韩琦,字稚圭,北宋宰相,封魏国公。参《艺文》卷十五注。资政殿学士:一般用于授予罢政宰相的官职。庆历:宋仁宗年号,公元1041——1048年。

    (2)岐:枝干,枝杈。

    (3)王岐公:即王珪,字禹玉,北宋宰相,封岐国公。参《人事》卷九注。大理寺评事:审判机构中负责断案的官员。通判次于州府长官的官职,具有处理公事的实权。

    (4)王荆公:即王安石,字介甫,北宋宰相,封荆国公。参《故事》卷一注。佥判:地位低于通判。

    (5)钤(qián)辖:掌管军事训练的官员。

    (6)陈秀公:即陈升之,字旸叔,北宋宰相,封秀国公。参《权智》卷十三注。

    (7)簪(zān):将某物插在头上。

    【译文】

    韩琦在庆历年间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主管淮南,一天,后园中有一枝芍药,一根枝干上生出了四根枝杈,每枝上各开了一朵花,上下都是红色的,中间则有黄色的花蕊点缀其间。当时扬州还没有这一品种的芍药,也就是现在所谓的“金缠腰”。韩琦很奇怪,就举行了一场聚会,想招揽四位客人一起观赏,以对应四朵花的祥瑞。当时王珪担任大理寺评事通判,王安石担任大理寺评事佥判,把他俩都招来。还少一位客人,以判钤辖诸司使,忘了他的名字,官职最高,就也把他叫来充数。第二天早衙的时候,那位钤辖汇报说因为剧烈腹泻而无法前来。这样还是少了一位客人,于是就派人取来经过此地的官员名录,找一位朝官来充数,路过的官员中没有朝官,只有陈升之当时担任大理寺丞,于是请他一同参会。在宴席上,剪下四朵花,四位客人头上各插一枝,实在是一场盛会,后来三十年间,四人都成了宰相。

    濒海素少士人。祥符中(1),廉州人梁氏卜地葬其亲(2),至一山中,见居人说,旬日前,有数十龟负一大龟葬于此山中。梁以谓龟神物,其葬处或是福地,与其人登山观之,乃见有丘墓之象。试发之,果得一死龟,梁乃迁葬他所,以龟之所穴葬其亲。其后梁生三子:立仪、立则、立贤。立则、立贤皆以进士登科,立仪尝预荐,皇祐中(3),侬智高平(4),推恩授假板官(5)。立则值熙宁立八路选格(6),就二广连典十余郡,今为朝请大夫致仕,予亦识之。立仪、立则皆朝散郎,至今皆在。徙居广州,郁为士族,至今谓之“龟葬梁家”。龟能葬,其事已可怪,而梁氏适兴,其偶然邪?抑亦神物启之邪?

    【注释】

    (1)祥符:即大中祥符,宋真宗年号,公元1008——1017年。

    (2)廉州:今广西合浦、灵山一带。

    (3)皇祐:宋江仁宗年号,公元1049——1053年。

    (4)侬智高:叛军首领名。参《权智》卷十三注。

    (5)假板官:代理官。

    (6)熙宁:宋神宗年号,公元1068——1077年。选格:选官的标准。

    【译文】

    濒海地区素来少有士人。大中祥符年间,廉州人梁氏选择土地安葬他的亲人,来到一座山中,听到住在那里的人说,十几天前,有几十只乌龟背来一只大龟埋葬在这座山中。梁氏认为龟是神物,它们埋葬的地方可能是福地,就和那些人登山观察,于是看到一处有坟墓的形状。试着发掘出来,果然得到一只死乌龟,梁氏于是把它改葬在别的地方,在龟原来埋葬的地方埋葬了他的亲人。后来梁氏生下三个儿子:梁立仪、梁立则、梁立贤。梁立则和梁立贤都考中了进士,梁立仪曾经获得官府举荐,皇祐年间,侬智高叛乱被平定,梁立仪接受皇帝推恩而被授予代理官。梁立则赶上熙宁年间设置的八路选官标准,在两广一带连续担任了十几个州郡的长官,现在以朝请大夫的官职退休,我也认识他。梁立仪、梁立则都是朝散郎,现在还在任上。梁家后来迁居广州,在那里发展成为世家大族,至今被称为“龟葬梁家”。乌龟能自行安葬,这已经是奇怪的事情了,而梁氏恰好在此后兴盛,难道是偶然的吗?还是说有神物的开导呢?

    杂志

    宋景文子京判太常日(1),欧阳文忠公、刁景纯同知礼院(2)。景纯喜交游,多所过从,到局或不下马而去。一日退朝,与子京相遇,子京谓之曰:“久不辱至寺,但闻走马过门。”李邯郸献臣立谈间(3),戏改杜子美《赠郑广文》诗嘲之曰(4):“景纯过官舍,走马不曾下。忽地退朝逢,便遭官长骂。多罗四十年(5),偶未识摩毡。赖有王宣庆,时时乞与钱。”叶道卿、王原叔各为一体诗(6),写于一幅纸上,子京于其后题六字曰:“效子美谇景纯(7)。”献臣复注其下曰:“道卿著,原叔古篆,子京题篇,献臣小书。”欧阳文忠公又以子美诗书于一绫扇上。高文庄在坐(8),曰:“今日我独无功。”乃取四公所书纸为一小帖,悬于景纯直舍而去。时西羌首领唃厮罗新归附,摩毡乃其子也。王宣庆大阉求景纯为墓志(9),送钱三百千,故有摩毡、王宣庆之诮。今诗帖在景纯之孙概处,扇诗在杨次公家(10),皆一时名流雅谑,予皆曾借观,笔迹可爱。

    【注释】

    (1)宋景文子京:即宋祁(998——1061),字子京,开封府雍丘县(今属河南)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授复州军事推官,累官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知制诰等,与欧阳修合编《新唐书》,书成后,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谥景文。著有《宋景文集》等。《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2)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字永叔,北宋大臣,文坛领袖,谥文忠。刁景纯:即刁约,字景纯,北宋大臣。

    (3)李邯郸献臣:即李淑,字献臣,北宋大臣。

    (4)杜子美:即杜甫。有《赠郑广文》诗云:“广文到官舍,系马堂阶下。醉则骑马归,颇遭长官骂。才名三十年,坐客寒无毡。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

    (5)多罗:莽撞。

    (6)叶道卿:即叶清臣,字道卿,北宋大臣。参《故事》卷二注。王原叔:即王洙(997——1057),字原叔,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累官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谥号文。博通方技、术数、音韵、训诂之学。著有《易传》等。《宋史》卷二九四有传。据《刘贡父诗话》,此诗前四句为王洙作,后四句为李淑改作,文字亦有差异。

    (7)谇(suì):责骂。

    (8)高文庄:即高若讷(997——1055),字敏之,并州榆次(今山西晋中市榆次区)人,徙家卫州。进士出身,补彰德军节度推官。累官起居舍人,知谏院。官职参知政事,被弹劾,罢为观文殿学士。谥文庄。《宋史》卷二八八有传。

    (9)大阉:有权势的太监。

    (10)杨次公:即杨杰,字次公,无为(今属安徽芜湖)人。嘉祐间进士,元丰间为太常寺属官,后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除两浙提点刑狱。著有《无为集》等。《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译文】

    宋祁主管太常寺的时候,欧阳修、刁约一同在礼院任职。刁约喜欢交游,多有应酬往来,有时到官署后,还没下马就走了。一日退朝,正赶上与宋祁相遇,宋祁对他说:“很久没有劳您到太常寺来了,但是听到您的马从门口经过。”李淑在他们站着谈话的时间,就戏谑地改写了杜甫的《赠郑广文》诗,嘲讽道:“景纯过官舍,走马不曾下。忽地退朝逢,便遭官长骂。多罗四十年,偶未识摩毡。赖有王宣庆,时时乞与钱。”叶清臣、王洙也各自用一种字体,把诗抄写在一幅纸上,宋祁在后面题写了六个字的题目道:“效子美谇景纯。”李淑又在下面注道:“叶清臣书,王洙用古篆,宋祁题写篇名,李淑小注。”欧阳修又把杜甫的诗写在一面绫扇上。高若讷当时也在坐,说:“今日只有我没有功劳。”于是取来四位所写的纸粘成一张小帖子,悬挂在刁约办公的地方就走了。当时西羌首领唃厮罗刚刚归附,摩毡是他儿子。大太监王宣庆求刁约为他作墓志铭,送给他三百千的润笔钱,所以诗中有摩毡、王宣庆的讥讽之辞。现在诗帖在刁约的孙子刁概那里,扇面诗在杨杰家里,都是一时的名流雅谑,我都曾借来观看过,书法令人赞叹。

    禁中旧有吴道子画钟馗(1),其卷首有唐人题记曰:明皇开元讲武骊山(2),岁翠华还宫(3),上不怿(4),因痁作(5),将逾月。巫医殚伎(6),不能致良。忽一夕,梦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衣绛犊鼻(7),屦一足,跣一足,悬一屦,搢一大筠纸扇(8),窃太真紫香囊及上玉笛(9),绕殿而奔。其大者戴帽,衣蓝裳(10),袒一臂,鞹双足(11),乃捉其小者,刳其目(12),然后擘而啖之(13)。上问大者曰:“尔何人也?”奏云:“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梦觉,痁若顿瘳(14),而体益壮。乃诏画工吴道子,告之以梦,曰:“试为朕如梦图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笔图讫以进。上瞠视久之(15),抚几曰:“是卿与朕同梦耳,何肖若此哉?”道子进曰:“陛下忧劳宵旰(16),以衡石妨膳(17),而痁得犯之。果有蠲邪之物,以卫圣德。”因舞蹈,上千万岁寿。上大悦,劳之百金,批曰:“灵祇应梦(18),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兼静妖氛(19)。仍告天下,悉仿知委。”熙宁五年(20),上令画工摹搨镌板(21),印赐两府辅臣各一本。是岁除夜,遣入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象。观此题相记,似始于开元时。皇祐中(22),金陵上元县发一冢,有石志,乃宋征西将军宗悫母郑夫人墓(23)。夫人,汉大司农郑众女也(24),悫有妹名钟馗。后魏有李钟馗,隋将乔钟馗、杨钟馗,然则钟馗之名,从来亦远矣,非起于开元之时。开元之时,始有此画耳。“钟馗”字亦作“钟葵”。

    【注释】

    (1)吴道子:唐代画家。

    (2)讲武骊山:指开元元年(713)唐玄宗在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大规模阅兵一事。

    (3)岁翠华:意义不明,怀疑有脱简。

    (4)怿(yì):原指喜悦,这里指舒服。

    (5)痁(shān):疟疾。

    (6)殚(dān):竭尽。

    (7)绛犊(dú)鼻:绛色的犊鼻裈(kūn),即短裤,形如牛犊的鼻子。

    (8)搢(jìn):插。筠(yún)纸扇:竹柄作的纸扇。

    (9)太真:指杨贵妃,太真是其道号。

    (10)蓝裳:指士人穿的襕衫。

    (11)鞹(kuò):皮靴。

    (12)刳(kū):挖出。

    (13)擘(bāi):掰开,撕碎。啖(dàn):吃。

    (14)瘳(chōu):病愈。

    (15)瞠(chēng)视:惊异地瞪着眼睛看。

    (16)宵旰(gàn):即宵衣旰食,指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黑了才吃饭休息,形容君主勤于政务。

    (17)衡石:史传记载秦始皇批曰奏疏“以衡石量书”,指披阅的奏疏很多。

    (18)灵祇(qí):神灵。

    (19)妖氛:不祥之气,妖气。

    (20)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

    (21)摹搨(tà)镌板:指临摹下来,刻印成板以印刷。搨,摹,拓。

    (22)皇祐:宋仁宗年号,公元1049——1054年。

    (23)宗悫(què)母郑夫人墓:参见《杂志一》卷二十四第十九条。

    (24)郑众(?——83):字仲师,河南开封人。汉明帝时为给事中,章帝时任大司农,故又称“郑司农”,博通经学。郑夫人不可能是郑众之女,有人疑为郑众之后裔。

    【译文】

    皇宫中以前有吴道子画的钟馗像,卷首有唐人的题记道:开元年间,唐玄宗在骊山阅兵,回宫后就感觉不舒服,接着患上了疟疾,过了快一个月。巫医使尽了招数,也无法治好唐玄宗的病。忽然有一夜,玄宗梦到两个鬼,一大一小。小鬼穿着红色短裤,一只脚穿着鞋,一只脚光着,腰上挂着一只鞋,插着一把大竹柄纸扇,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玄宗的玉笛,绕着大殿奔跑。大鬼戴着帽子,穿着士人的襕衫,露出一只胳臂,双脚穿着皮靴,捉住那只小鬼,把它的眼睛挖出来,然后把它撕碎后吃了。皇帝问大鬼道:“你是什么人?”大鬼回答道:“臣是钟馗氏,就是武举考试没有中第的人。我发誓为陛下除尽天下妖孽。”梦醒了以后,玄宗觉得疟疾顿时就好了,而且身体也更加强壮。于是命令召见画工吴道子,把梦里的事情告诉给他,说:“你试着为我把梦中的情景画出来。”吴道子奉旨,恍惚觉得看到了一样,就立刻下笔画好后呈上。皇帝张大眼睛盯了很久,抚着几案道:“莫不是你与我做了相同的梦,为什么会画得这么像?”吴道子回答道:“陛下勤于政务,因为公务繁忙而影响了膳食起居,结果得了疟疾。但终究有驱邪的东西,来保卫皇帝的圣德。”于是以舞蹈为玄宗拜寿。玄宗非常高兴,赏给他百两黄金,并且批示道:“灵祇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兼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仿知委。”熙宁五年,皇帝命令画工照着画像临摹下来,刻成版刻,印刷后赐给中书、枢密两府的辅臣每人一本。这一年的除夕,派入内供奉官梁楷到中书、枢密两府赏赐钟馗画像。从上面的画像题记来看,钟馗的传说好像始于唐开元年间。皇祐年间,在金陵的上元县发掘了一座坟墓,有石刻的墓志,是南朝刘宋征西将军宗悫的母亲郑夫人之墓。郑夫人,是汉代大司农郑众的后人,宗悫有个妹妹,名叫钟馗。后魏有李钟馗,隋将有乔钟馗、杨钟馗,然而钟馗的名字,由来已久了,并非起于唐开元年间。只是开元年间,才有了这幅画像而已。“钟馗”字也写作“钟葵”。

    故相陈岐公(1),有司谥荣灵。太常议之,以荣灵为甚,请谥恭。以恭易荣灵,虽差美,乃是用唐许敬宗故事(2),适足以为累耳。钱文僖公始谥不善(3),人有为之申理而改思,亦是用于故事(4),后乃易今谥。

    【注释】

    (1)陈岐公:即陈执中,字昭誉,北宋宰相。参《人事》卷九注。

    (2)许敬宗:字延族,唐代大臣。其人在唐高宗时阿附皇帝,陷害同僚,后来官拜右相,死后初议谥“缪”,其孙以为耻辱,后力争而改谥“恭”。

    (3)钱文僖公:指钱惟演,字希圣,北宋大臣。参《人事》卷九注。不善:指谥号中含有贬义。

    (4)于(dí,?——818):字允元,河南人。以门荫入仕,调授华阴尉,历长安令、驾部郎中、湖州刺史等,官至宰相。为官时骄横不法,死后初谥为“厉”,后改谥为“思”。《旧唐书》卷一五六、《新唐书》卷一七二有传。

    【译文】

    宰相陈执中去世,有关部门准备封他谥号“荣灵”。太常寺礼院讨论时,觉得“荣灵”太过分了,请求谥“恭”。用“恭”改换“荣灵”,虽然更好听一点,但是却用了唐代许敬宗的成例,反而连累了陈执中的名声。钱惟演开始的谥号有贬义,有人为他申辩而改谥为“思”,这也是用唐代于的前例,后来才改成现在的谥号。

    地理之书,古人有《飞鸟图》,不知何人所为。所谓“飞鸟”者,谓虽有四至里数(1),皆是循路步之(2),道路迂直而不常,既列为图,则里步无缘相应,故按图别量径直四至,如空中鸟飞直达,更无山川回屈之差。予尝为《守令图》(3),虽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又立准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七法(4),以取鸟飞之数。图成,得方隅远近之实,始可施此法,分四至、八到为二十四至(5),以十二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干、乾坤艮巽四卦名之。使后世图虽亡,得予此书,按二十四至以布郡县,立可成图,毫发无差矣。

    【注释】

    (1)四至里数:指地图上两点之间的方向和距离。

    (2)步:步测。

    (3)《守令图》:即《天下州县图》,沈括于熙宁九年(1076)奉命编制,至元祐二年(1087)而成,有大图一轴、小图一轴、副本二十轴。今四川博物馆藏《九域守令图碑》或为总图碑刻,西安碑林的《禹迹图》亦可能出于沈括之手。

    (4)准望:指方位。牙融:一地到另一地的距离。傍验:校验。高下:把水平面高低的水平距离换算为平面距离。方斜:把平面上道路的折线长度换算成直线距离。迂直:把平面上弯曲的道路长度换算为直线距离。

    (5)八到:指地图上某点到八方某点的距离。二十四至:在八方之外,再增加十六个中间方位。

    【译文】

    地理类书籍,古人有《飞鸟图》,不知是什么人写的。所谓的“飞鸟”,意思是说一般地图虽然有两点之间的方位与距离,但都是沿着道路步测出来的,而道路的曲直不一定,画到图上以后,就和实际距离不相应,所以要根据图另外量出各个方位的直线距离,就像在空中的飞鸟一样直达目标,不再有山川曲折的误差。我曾经编订过《守令图》,用二寸代表一百里的比例,又通过准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等,共七种方法,计算各地的直线距离。图制成以后,算得各个方位和距离的实际数值,才能用这种方法,把四至、八到细分为二十四至,用十二地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天干、乾坤艮巽四卦来表示。这样即使以后地图亡佚了,只要能得到我这本书,根据二十四个方位排布郡县,也可以立刻制成地图,分毫不差。

    咸平末(1),契丹犯边,戍将王显、王继忠屯兵镇定(2)。虏兵大至,继忠力战,为契丹所获,授以伪官,复使为将,渐见亲信。继忠乘间进说契丹,讲好朝廷,息民为万世利。虏母老(3),亦厌兵,遂纳其言。因寓书于莫守石普(4),使达意于朝廷,时亦未之信。明年,虏兵大下,遂至河。车驾亲征,驻跸澶渊(5),而继忠自虏中具奏戎主请和之意,达于行在。上使曹利用驰遗契丹书(6),与之讲平。利用至大名(7),时王冀公守大名(8),以虏方得志,疑其不情,留利用未遣。会围合不得出,朝廷不知利用所在,又募人继往,得殿前散直张皓(9),引见行在。皓携九岁子见曰:“臣不得虏情为报,誓死不还,愿陛下录其子。”上赐银三百两遣之。皓出澶州,为徼骑所掠(10),皓具言讲和之意,骑乃引与俱见戎母萧及戎主(11)。萧搴车帏召皓(12),以木横车轭上,令皓坐,与之酒食,抚劳甚厚。皓既回,闻虏欲袭我北塞,以其谋告守将周文质及李继隆、秦翰、文质等(13),厚备以待之。黎明,虏兵果至,迎射其大帅挞览坠马死(14),虏兵大溃。上复使皓申前约,及言已遣曹利用之意。皓入大名,以告王冀公,与利用俱往,和议遂定,乃改元景德(15)。后皓为利用所轧,终于左侍禁。真宗后知之(16),录其先留九岁子牧为三班奉职,而累赠继忠至大同军节度使兼侍中。国史所书,本末不甚备,予得其详于张牧及王继忠之子从伾之家(17)。蒋颖叔为河北都转运使日(18),复为从伾论奏,追录其功。

    【注释】

    (1)咸平:宋真宗年号,公元998——1003年。

    (2)王显(932——1007):字德明,开封(今属河南)人。太宗时,拜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后罢为随州刺史,充崇信军节度、观察等使。真宗时,改横海军节度,出知镇州,复拜枢密使,加检校太师。改授山南东道节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定州路行营都部署、河北都转运使兼知定州。累迁河阳三城节度、知天雄军府等。卒赠中书令,谥忠肃。王继忠:开封人,仕宋为郓州刺史、殿前都虞候。后为辽所俘,太后知其贤,授户部使。《宋史》卷二七九有传。镇定:指镇州(今河北正定)及定州(今属河北)。

    (3)虏母:指辽景帝皇后萧绰(953——1009),时以皇太后身份摄政。

    (4)莫:莫州,今河北任丘一带。石普:太原(今属山西)人。以荫仕,累迁东头供奉官、内殿崇班、带御器械等,出为西京作坊使、钦州刺史、洛苑使、富州团练使、延州缘边都巡检使、川峡路招安巡检使等。契丹犯边,徙为莫州总管。后改桂州观察使、镇州路总管,迁保平军节度观察留后,赴本镇。又拜河西军节度使、知河阳,徙许州。《宋史》卷三二四有传。

    (5)驻跸(bì):指皇帝外出,暂停小住。澶渊:即澶州,治所在今河南濮阳。

    (6)曹利用(?——1029):字用之,赵州宁晋(今河北邢台)人。景德元年(1004),以门祗使、崇仪副使至契丹议和,史称“澶渊之盟”,后拜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加左仆射兼侍中。后以得罪太后被贬。谥襄悼。《宋史》卷二九〇有传。

    (7)大名:今属河北。

    (8)王冀公:即王钦若,字定国,北宋宰相。参《人事》卷九注。

    (9)张皓:身世不详。

    (10)徼(jiào)骑:在前方巡逻的游骑兵。

    (11)戎主:指辽圣帝耶律隆绪。公元971——1031年在位。

    (12)搴(qiān):拨开,掀开。

    (13)周文质:身世不详。李继隆(950——1005):字霸图,上党(今山西长治)人,以荫补供奉官,参与平定后蜀、南唐,又从曹彬征契丹,迁侍卫马军都虞候。真宗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赠中书令,谥忠武。秦翰(952——1015):字仲文,获鹿(今属河北)人。宦官,多次参与边境军事活动,以战功进入内都知、昭宣使、群牧副使,加领平州团练使等。

    (14)挞览:即萧挞凛(?——1004),字驰宇,辽国名将,封兰陵郡王,南京统军使,屡建战功。澶州之战时中箭身亡。

    (15)改元景德:改元事在澶渊之盟以前。

    (16)之:字原缺,据汇秘笈本补。

    (17)张牧(?——1068):字养正,澶州(今河南濮阳)人,以荫补三班职,历官秘书省校书郎、通判秀州等。为沈括妻张氏的祖父,沈括为其撰有墓志铭(载《长兴集》卷二五)。从伾:身世不详。

    (18)蒋颖叔:即蒋之奇(1031——1104),字颖叔,常州宜兴(今属江苏)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太常博士。又举贤良方正科,升监察御史,转殿中御史。以诬告欧阳修,被贬监道州酒税,徽宗时,知枢密院事,出知杭州。《宋史》卷三四三有传。

    【译文】

    咸平末年,契丹侵犯我朝边界,守将王显、王继忠屯兵于镇州、定州。敌军来势凶猛,王继忠力战不胜,被契丹俘虏,授予伪官,又命他为将,并逐渐积累起信任。王继忠趁机向契丹进言,希望他们与北宋朝廷议和,以安息百姓谋求万世的利益。契丹太后年事已高,也不想再用兵,就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写信给莫州守将石普,让他把契丹方面的意思转达给朝廷,当时朝廷还不相信。第二年,敌军大举入侵,打到黄河边上。皇帝御驾亲征,驻留在澶渊,而王继忠在契丹营中传达了辽帝请求讲和的意思,也送到了皇帝驻地。皇帝派曹利用快马给契丹送信,与他们讲和。曹利用来到大名府,当时王钦若镇守大名府,认为敌人刚刚战胜得志,怀疑议和没有诚意,就留下曹利用没让他继续前往。结果赶上被辽军围城而无法离开大名府,朝廷不知道曹利用在哪,又找人继续前往,找到殿前散直张皓,把他引到皇帝驻地面圣。张皓带着自己九岁的儿子对皇帝说:“臣如果得不到敌人的情报,就誓死不还,希望陛下能收留我的儿子。”皇帝赐给他三百两银子派他去。张皓从澶州出发,被敌人的骑兵抓住,张皓详细地说明了讲和的来意,骑兵于是带他一起去见萧太后和辽帝。萧太后掀起车驾的帷幕招呼张皓,把木头横在车轭上,让张皓坐下,赐给他酒食,盛情地慰劳他。张皓回来之后,听闻敌军想要偷袭我军澶渊以北的要塞,就把敌人的阴谋告诉了守将周文质以及李继隆、秦翰、文质等人,做好充分准备等待敌人的进攻。黎明时分,敌军果然来了,守军迎战,射中敌方大帅挞览,挞览坠马而死,敌军溃败。皇帝又派张皓前去申明之前的合约,并且告诉他之前已经派遣了曹利用。张皓来到大名府,将情况告诉了王钦若,和曹利用一同前往,和议这才达成,于是改元为景德。后来张皓被曹利用排挤,官只做到左侍禁。真宗后来得知了这一情况,就录用了张皓之前留下的九岁的儿子张牧,让他在三班奉职,而多次加赠王继忠官职,直到大同军节度使兼侍中。国史对这件事的记载,事情始末都不很详细,我从张牧以及王继忠的儿子王从伾那里详细地了解了情况。蒋之奇担任河北都转运使的时候,又为王从伾上奏,追加表彰了他的功劳。

    前世风俗,卑者致书于所尊,尊者但批纸尾答之曰“反”,故人谓之“批反”,如官司批状、诏书批答之类。故纸尾多作“敬空”字(1),自谓不敢抗敌,但空纸尾以待批反耳。尊者亦自处不疑,不务过敬。前世启甚简(2),亦少用联幅者(3)。后世虚文浸繁,无昔人款款之情,此风极可惜也。

    【注释】

    (1)敬空:指在信的正文结束后,另起一行定格写尊者称谓,下面署日期,其下即写“敬空”或“谨空”。

    (2)启:书信。

    (3)联幅:指再加一张信纸。

    【译文】

    过去的风俗,地位低下的人写信给尊长,尊长只在信纸末尾批语作答,称为“反”,因此人们称此为“批反”,正如官府的判词、诏书的批答之类的。所以写信时在纸尾多写“敬空”字样,自称不敢与对方匹配,只在空下的信纸末尾,等待批反而已。尊长也安然自处没有疑义,不追求过分谦敬。过去的书信很简单,也很少再加一页纸的。后世虚伪的礼仪越来越多,没有了过去人淳朴的情意,形成这种风气实在是令人可惜啊。

    风后八阵,大将握奇(1),处于中军,则并中军为九军也。唐李靖以兵少难分九军(2),又改制六花阵,并中军为七军。予按,九军乃方法,七军乃圆法也。算术,方物八裹一,盖少阴之数,并其中为老阳;圆物六裹一,乃老阴之数,并其中为少阳。此物之定行,其数不可改易者。既为方、圆二阵,势自当如此。九军之次,李靖之后,始变古法。为前军、策前军、右虞候军、右军、中军、左虞候军、左军、后军、策后军(3)。七军之次:前军、右虞候军、右军、中军、左虞候军、左军、后军(4),扬奇备伏(5)。先锋、踏白(6),皆在阵外;跳荡、弩手(7),皆在军中。

    【注释】

    (1)奇:指机动的士兵。

    (2)李靖(571——649):字药师,雍州三原(今属陕西)人。唐开国大将,封卫国公,谥景武。著有《李卫公兵法》,被编入“武经七书”。

    (3)“九军之次”四句:“策前军”“左军”“策后军”原脱,胡道静据李焘《长编》补,今从之。

    (4)“七军之次”二句:原缺,胡道静据李焘《长编》补,今从之。

    (5)扬:指冲锋部队。奇:指机动部队。备:指预备队。伏:指左右用于支援的埋伏部队。

    (6)先锋、踏白:指用于冲锋的步兵、骑兵。

    (7)跳荡:指用于攻坚的突击部队。

    【译文】

    风后八阵,大将掌握机动兵力,位于中军位置,那么加上中军就是九军。唐代李靖因为兵力少,难以分成九军,又改创六花阵,加上中军就是七军。据我考证,九军阵形是方形阵法,七军阵形是圆型阵法。在算术上,方形物体是八个包裹一个,是少阴之数,加上中间的就是老阳之数;圆形物体是六个包裹一个,是老阴之数,加上中间的就是少阳之数。这是万物的定理,数量是不可更改的。既然是方、圆两种阵法,那么阵形理应如此。九军阵形的次序,在李靖以后,开始改变古法。包括:前军、策前军、右虞候军、右军、中军、左虞候军、左军、后军、策后军。七军阵形的次序是:前军、右虞候军、右军、中军、左虞候军、左军、后军,此外还有先锋队、机动队、支援队、预备队。冲锋的步兵、骑兵,都在阵形之外;攻坚的突击队和弓手,都在阵形之中。

    熙宁中(1),使六宅使郭固等讨论九军阵法(2),著之为书,颁下诸帅府,副藏秘阁。固之法,九军共为一营阵,行则为阵,住则为营。以驻队绕之(3)。若依古法,人占地二步,马四步,军中容军,队中容队,则十万人之阵,占地方十里余。天下岂有方十里之地无丘阜沟涧林木之碍者?兼九军共以一驻队为篱落(4),则兵不复可分,如九人共一皮,分之则死,此正孙武所谓“縻军”也(5)。有言阵法有“面面相向,背背相承”之文,固不能解,乃使阵间士卒皆侧立,每两行为巷,令面相向而立。虽文应古说,不知士卒侧立,如何应敌?上疑其说,使予再加详定。予以谓九军当使别自为阵,虽分列左右前后,而各占地利,以驻队外向自绕,纵越沟涧林薄(6),不妨各自成营;金鼓一作,则卷舒合散,浑浑沦沦而不可乱;九军合为一大阵,则中分四衢(7),如井田法;九军皆背背相承,面面相向,四头八尾,触处为首。上以为然,亲举手曰:“譬如此五指,若共为一皮包之,则何以施用?”遂著为令,今营阵法是也。

    【注释】

    (1)熙宁:宋神宗年号,公元1068——1077年。

    (2)郭固:身世不详。

    (3)驻队:为保持阵形而设的警戒部队。

    (4)篱落:这里指编队限制。

    (5)縻军:指受牵制而不能机动灵活的部队。

    (6)林薄:指草木茂密的地方。

    (7)衢(qú):宽阔的通道。

    【译文】

    熙宁年间,朝廷派六宅使郭固等人讨论九军阵法,要写成书,颁发给各路帅府,副本则收藏在秘阁。郭固提出的阵法是,九军共为一个营阵,行动时组成阵,停下来就成营。用驻队环绕起来。如果按照古法,一人占地二步,一马占地四步,军中有军,队中有队,那么十万人的阵形,就要占地十里多。天下哪里有方圆十里的土地上,没有丘壑、沟涧、林木等障碍的呢?再加上如果九军共同由一支驻队环绕成编队,那么士兵就不能分开行动,就像九人共用一张皮,一旦分开就会死去,这正是孙武所谓的“縻军”。古代有人讨论阵法,有“面面相向,背背相承”的文字,郭固等人因为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就让阵营中的士兵都侧身站立,每两行为一巷,令士兵们脸对脸地相向而立。这么做虽然对应上古人的说法了,但不知士兵们都侧身站立,该如何应敌?皇帝也怀疑这种说法,就派我再加详细考定。我认为九军应当是各自组成阵形,虽然分列在前后左右,但是各自占据有利地形,各自组成驻队在一方阵外形成约束,如果穿越沟涧、密林等地形,那么也不妨各自形成阵营;作战时,鸣金与击鼓之声一起,就按队形收缩展开,形成整体而不会紊乱;九军合起来成为一大阵时,就在中间分出四条通道,就像井田法的布置一样;这样九军之间形成背背相承、面面相向的格局,四面八方,与敌人接战的阵营就成为正面。皇帝认为这是对的,亲自举起手说:“就像这五根手指一样,如果共用一张皮包起来,该如何运动呢?”于是就定为条令,现在的营阵法就是这样的。

    古人尚右:主人居左,坐客在右者,尊宾也。今人或以主人之位让客,此甚无义。惟天子适诸侯(1),升自阼阶者(2),主道也,非以左为尊也。《礼记》曰:“主人就东阶(3),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乃就西阶。”盖尝以西阶为尊,就主人阶,所以为敬也。韩信得广武君(4),东向坐,西向对而师事之,此尊右之实也。今惟朝廷有此礼,凡臣僚登阶奏事,皆由东阶立于御座之东;不由西者,天子无宾礼也。方外唯释门主人升堂(5),众宾皆立于西,惟职属及门弟子立于东,盖旧俗时有存者。

    【注释】

    (1)适:到,往。

    (2)阼(zuò)阶:殿前东侧阶梯,宾主相见时,主人站在东侧阶梯,宾客从西侧阶梯上殿。而天子到诸侯那里,不能从西侧阶梯上,而要从东侧阶梯上,以表示天子是天下的主人。

    (3)就:到。

    (4)广武君:指李左车,楚汉时期赵国将领,井陉之战中被韩信所擒,韩信待以师礼。

    (5)方外:指宗教界人士。释门:佛教界人士。

    【译文】

    古人以右侧为尊贵:主人一般坐在左侧,客人坐在右侧,这是尊敬宾客。现在人有的把主人的位置让给客人坐,这么做毫无道理。只有天子到诸侯那里去时,要从大殿东侧阶梯上殿,因为这是主人的通道,而不是以左侧为尊的意思。《礼记》说:“主人站在东阶,客人站在西阶。客人如果地位低于主人,那就先站在主人一侧的东阶。主人几番礼让后,再站到西阶上去。”这是因为曾经以西阶为尊,客人先站到主人的东阶上去,以示对主人的尊敬。韩信俘虏了李左车,让他面向东而坐,自己面向西,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他,这是以右为尊的实例。现在只有朝廷上有这种礼节,凡是臣僚们上台阶向皇帝奏事,都从东阶上殿,站立在御座的东侧;不从右侧的西阶上殿,是因为天子没有宾礼。方外人士中只有佛教的主人登堂时,众宾客都站在西侧,只有有教职的僧人以及门下弟子站在东侧,过去的习俗还有留存。

    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次东大明桥,今大明寺前。入西水门有九曲桥,今建隆寺前。次东正当帅牙南门有下马桥(1),又东作坊桥,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次南桥,见在今州城北门外。又南阿师桥,周家桥,今此处为城北门。小市桥,今存。广济桥,今存。新桥,开明桥,今存。顾家桥,通泗桥,今存。太平桥,今存(2)。利园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今存。青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3),有参佐桥,今开元寺前。次东水门,今有新桥,非古迹也。东出有山光桥,见在今山光寺前。又自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皆在今州城西门之外。

    【注释】

    (1)帅牙:州城中的官署。

    (2)今存:二字原缺,据汇秘笈本补。

    (3)驿桥:为驿路便利而在河上架设的桥。

    【译文】

    扬州城在唐代最为富裕繁盛,旧城南北有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有七里三十步,值得一提的有二十四桥。最西是浊河上的茶园桥,稍微往东是大明桥,在现在的大明寺前。进入西水门有九曲桥,在现在的建隆寺前。再稍微往东,正当官府南门有下马桥,再往东是作坊桥,桥的东面,河流转向南,有洗马桥,次南桥,在现在的州城北门外。再往南是阿师桥,周家桥,现在这里是城北门。小市桥,现在还在。广济桥,现在还在。新桥,开明桥,现在还在。顾家桥,通泗桥,现在还在。太平桥,现在还在。利园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现在还在。青园桥,在驿桥北面,河流向东流,有参佐桥,在现在的开元寺前。再下来是东水门,现在有新桥,并非古迹。再往东有山光桥,在现在的山光寺前。此外,从衙门口的下马桥直接向南走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称为“九桥”,这些桥下面不能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都在现在州城的西门以外。

    士人李,忘其名,嘉祐中为舒州观察支使(1),能为水丹。时王荆公为通判(2),问其法,云:“以清水入土鼎中,其下以火然之(3),少日则水渐凝结如金玉,精莹骇目(4)。”问其方,则曰:“不用一切,但调节水火之力。毫发不均,即复化去。此坎、离之粹也。”曰:“日月各有进退节度。”予不得其详。推此可以求养生治病之理。如仲春之月,草木奋发,鸟兽孳乳(5),此定气所化也。今人于春、秋分夜半时,汲井水满大瓮中,封闭七日,发视则有水花生于瓮面,如轻冰(6),可采以为药,非二分时,则无,此中和之在物者。以春、秋分时吐翕咽津(7),存想腹胃(8),则有丹砂自腹中下,璀然耀日,术家以为丹药,此中和之在人者。凡变化之物,皆由此道,理穷玄化,天人无异,人自不思耳。深达此理,则养生治疾,可通神矣。

    【注释】

    (1)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

    (2)王荆公:即王安石。王安石任舒州通判,事在皇祐三年(1051)至六年(1054),非嘉祐中,时间恐有误。

    (3)然:同“燃”,燃烧。

    (4)骇目:耀眼。

    (5)孳(zī)乳:繁殖。

    (6)轻冰:胡道静等认为可能是水中的碳酸氢钙(Ca(HCO3)2)分解而析出的碳酸钙(CaCO3)。

    (7)吐翕(xī)咽津:道家的养生之术,指呼吸吐纳,吞下津液。

    (8)存想腹胃:道家的养生之术,指通过臆想作用,把意念集中在腹部,这样就能使精神饱满,百病自除。

    【译文】

    有一位李姓士人,忘记他的名字了,嘉祐年间曾经担任舒州观察支使,能制作水丹。当时王安石担任通判,问他用的什么方法,他说:“把清水倒入土鼎中,下面用火点燃,过几天后,水就会逐渐凝结,像金玉一样,精莹夺目。”问他用的什么方子,他回答说:“什么都不用,只需要调节水火的多少而已。但是稍微有一点不均衡,就会消失。这是坎、离两卦的精粹。”又说:“随着时间变化,也有各自的增减度量。”我不知道其中详情。但是据此推论却可以寻求养生治病的道理。比如仲春二月,草木生长,鸟兽繁殖,这是时令节气的自然衍化。现在的人在春分、秋分的夜半时分,汲取井水,注满大瓮中,封闭七天,打开时就看到有水花出现在水面上,像薄冰一样,可以采集入药,不是春分、秋分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这是中和之道在物理上的体现。在春分、秋分时,呼吸吐纳,意念集中于腹部,就会有类似丹砂的东西从腹中向下运行,璀璨夺目,方术家以此作为丹药,这是中和之道在人体上的体现。凡是变化的事物,都遵循这个道理,道理穷尽玄妙变化,在自然与人体之间,没有差异,只是人们自己没有深思而已。深入地思考这些道理,就可以养生治病,可以通神了。

    药议

    世人用莽草(1),种类最多,有叶大如手掌者,有细叶者,有叶光厚坚脆可拉者,有柔软而薄者,有蔓生者,多是谬误。按《本草》(2):“若石南(3),而叶稀,无花实。”今考木若石南,信然,叶稀、无花实,亦误也。今莽草,蜀道、襄汉、浙江湖间山中有,枝叶稠密,团栾可爱(4),叶光厚而香烈,花红色,大小如杏花,六出反卷向上(5),中心有新红蕊,倒垂下,满树垂动摇摇然,极可玩。襄汉间渔人竞采以捣饭饴鱼(6),皆翻上,乃捞取之。南人谓之“石桂”,白乐天有《庐山桂》诗,其序曰:“庐山多桂树。”又曰:“手攀青桂树。”盖此木也。唐人谓之“红桂”,以其花红故也。李德裕诗序曰(7):“龙门敬善寺有红桂树,独秀伊川,移植郊园,众芳色沮。乃是蜀道莽草,徒得佳名耳。”卫公此说亦甚明。自古用此一类,仍毒鱼有验。《本草》木部所收,不如何缘谓之草,独此未喻。

    【注释】

    (1)莽草:又名芒草,木兰科八角属,常绿植物。按沈括描述,或为红茴香,有毒,果实毒性最大,古人有用来治疗头风等症。

    (2)《本草》:这里指苏颂所著《本草图经》。

    (3)石南:又名石楠,蔷薇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可入药,有利尿、解热、镇痛之效。

    (4)团栾(luán):圆滚滚的样子。

    (5)六出:指六个花瓣。

    (6)竞:原作“兢”,从汇秘笈本改。饴(yí):喂。

    (7)李德裕:字文饶,唐代宰相。参《补笔谈》卷一《辨证》注。

    【译文】

    世人所用莽草的种类最多,有的叶片大如手掌,有的是细叶,有的叶片光洁厚实,坚硬而脆,可以拉断,有的叶片柔软而薄,有的是蔓生,这些大多不是莽草。根据《本草图经》记载:“莽草就像石南,但叶子比较稀疏,没有花和果实。”现在考察,它的枝干确实像石南一样,不过说它叶片稀疏、没有花和果实,这也是错的。现在的莽草,生长在蜀道、襄汉、浙江一带湖边的山中,枝叶稠密,浑圆可爱,叶片光洁厚实而香气很浓烈,开红色的花,大小就像杏花一样,六个花瓣反卷向上,中心有鲜红的花蕊,花倒着垂下来,垂满一树,摇动不止,非常值得欣赏。襄汉一带的渔民竞相采集,捣入饭食之中喂给鱼吃,鱼吃了以后就都会毙命,尸体翻上水面,渔民们就把死鱼捞起来吃。南方人称其为“石桂”,白居易有《庐山桂》诗,诗序说:“庐山多桂树。”又说:“手攀青桂树。”大概就是这种树了。唐人称为“红桂”,这是因为它的花是红色的缘故。李德裕的诗序说:“龙门敬善寺有一棵红桂树,在伊川一带最为秀美,把它移植到郊外的园中,其他花卉都显得逊色。其实就是蜀道上的莽草,只不过在这里得了个好名字而已。”李德裕这里的说法也很明确。自古以来使用的应该是这个品种,现在用来毒鱼还有效。它被《神农本草》的木部所收,却不知为什么被称为草,只有这点还不明白。

    孙思邈《千金方》人参汤(1),言须用流水煮,用止水则不验。人多疑流水、止水无异(2)。予尝见丞相荆公喜放生(3),每日就市买活鱼,纵之江中,莫不洋然(4),唯䲡入江中辄死(5)。乃知䲡但可居止水,则流水与止水果不同,不可不知。又鱼生流水中,则背鳞白而味美;生止水中,则背鳞黑而味恶,此亦一验。《诗》所谓“岂其食鱼,必河之鲂?”(6)盖流水之鱼,品流自异。

    【注释】

    (1)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2)止水:二字原缺,据《苏沈良方》补。

    (3)丞相荆公:指王安石,字介甫,北宋宰相,封荆国公。参《故事》卷一注。

    (4)洋然:舒缓的样子。

    (5)䲡(qiū shàn):指泥鳅和黄鳝。它们具有在陆地上呼吸的直肠,但不能适应江水急流。

    (6)“岂其食鱼”二句:出自《诗经·陈风·衡门》。鲂(fáng),鲤科的一种淡水鱼,与鳊鱼相似,银灰色,腹部隆起,可食用,味道鲜美。

    【译文】

    孙思邈《千金方》中的人参汤,说必须用活水来煮,用死水煮就无效。人们大多怀疑活水、死水没什么差别。我曾经见到王安石丞相喜欢放生,每天都到市场上买活鱼,买回来就把它们放到江中,都游得舒缓自适,只有泥鳅和黄鳝放入江中就会死。这才知道泥鳅和黄鳝只能生活在死水中,可见活水与死水果然是不同的,这点不可不知啊。此外,生长在活水中的鱼,它的背鳞是白色的而且味道鲜美;生长在死水中的鱼,它的背鳞是黑色的而且味道也不好,这也是一条证据。《诗经》中说:“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是因为活水中的鱼品质自然不同。

    熙宁中(1),阇婆国使人入贡方物(2),中有摩娑石二块(3),大如枣,黄色,微似花蕊;又无名异一块(4),如莲菂(5),皆以金函贮之。问其人:“真伪何以为验?”使人云:“摩娑石有五色,石色虽不同,皆姜黄汁磨之,汁赤如丹砂者为真。无名异,色黑如漆,水磨之,色如乳者为真。”广州市舶司依其言试之(6),皆验,方以上闻。世人蓄摩娑石、无名异颇多,常患不能辨真伪。小说及古方书如《炮炙论》之类亦有说者(7),但其言多怪诞,不近人情。天圣中(8),予伯父吏书新除明州(9),章宪太后有旨(10),令于舶船求此二物,内出银三百两为价,值如不足,更许于州库贴支。终任求之,竟不可得。医潘璟家有白摩娑石(11),色如糯米糍,磨之亦有验。璟以治中毒者,得汁栗壳许入口即瘥(12)。

    【注释】

    (1)熙宁:宋神宗年号,公元1068——1077年。

    (2)阇(shé)婆国:南洋古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

    (3)摩娑石:又名婆娑石,一种含硫的石药,具有解毒、治疗瘴厉、解头疼等疗效。

    (4)无名异:一般认为即是氧化锰矿(MnO2),可入药,具有消肿、止痛、收湿气等疗效。

    (5)莲菂(dì):莲子。

    (6)市舶司:主管蕃国货物船舶的官署。

    (7)《炮炙论》:即《雷公炮炙论》。参《辨证》卷四注。

    (8)天圣:宋仁宗年号,公元1023——1032年。

    (9)予伯父:指沈括的伯父沈同,咸平三年(1000)进士,先后知邛州、蜀州、宣州,官至太常少卿。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宁波。

    (10)章宪太后:即章献太后,宋真宗皇后刘氏,因为宋仁宗即位时尚年幼,故由太后摄政。

    (11)潘璟:太医局医生,余不详。

    (12)瘥(chài):病愈。原作“差”,据汇秘笈本改。

    【译文】

    熙宁年间,阇婆国使人进贡地方特产,其中有摩娑石两块,大小像枣一样,黄色,有点像花蕊;又有无名异一块,像莲子一样,都用金色盒子装着。问对方来使:“如何区分它们的真伪呢?”使者说:“摩娑石有五种颜色,石头的颜色虽然不同,但把这些石头用姜黄汁研磨,最后汁液红得像丹砂一样的就是真品。无名异的颜色像漆一样黑,用水研磨后,颜色像乳汁一样的就是真品。”广州市舶司的官员按照他的话试验了一下,都很灵验,于是汇报给朝廷。世人收藏的摩娑石、无名异很多,但常常担心不能辨别真伪。小说以及古代像《炮炙论》之类的方书中也有一些说法,但那些说法大多怪诞不经,不近人情。天圣年间,我的伯父受吏部调派,担任明州长官,章宪太后有旨,命令在往来的船舶中寻找这两样东西,内府出价三百两银子,如果价钱还不够,再允许州府的钱库垫付。一直到他任期结束,竟然都没找到。医生潘璟家有一块白色的摩娑石,颜色就像糯米糍,研磨后也证明是真品。潘璟用来治疗中毒的人,只要服用像栗子壳那么多的汁液,入口后病就好了。

    药有用根,或用茎、叶,虽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达其理,未可妄用。如仙灵脾(1),《本草》用叶,南人却用根;赤箭(2),《本草》用根,今人反用苗。如此未知性果同否?如古人远志用根(3),则其苗谓之小草,泽漆之根乃是大戟(4),马兜零之根乃是独行(5)。其主疗各别,推此而言,其根、苗盖有不可通者。如巴豆能利人,唯其壳能止之;甜瓜蒂能吐人,唯其肉能解之;坐拏能懵人(6),食其心则醒;楝根皮泻人(7),枝皮则吐人;邕州所贡蓝药(8),即蓝蛇之首,能杀人,蓝蛇之尾能解药;鸟兽之肉皆补血,其毛角鳞鬣皆破血(9);鹰鹯食鸟兽之肉(10),虽筋骨皆化,而独不能化毛。如此之类多,悉是一物而性理相反如此。山茱萸能补骨髓者(11),取其核温涩,能秘精气,精气不泄,乃所以补骨髓;今人或削取肉用,而弃其核,大非古人之意。如此皆近穿凿,若用《本草》中主疗,只当依本说。或别有主疗改用根、茎者,自从别方。

    【注释】

    (1)仙灵脾:又名淫羊藿,小檗科淫羊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短,开白花或淡黄色花,可入药,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之效。

    (2)赤箭:药用植物。参《药议》卷二十六注。

    (3)远志:远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粗壮。根皮可入药,有安神、化痰之效。

    (4)泽漆:大戟科二年生草本植物,茎叶可入药,有行水消肿、化痰止咳、解毒杀虫之效。大戟:大戟科大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与泽漆实为不同植物,其根可入药,主治水肿,并有通经之效。

    (5)马兜零:即马兜铃,马兜铃科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籽可入药,有清肺、止咳、平喘之效。根部入药则称为土青木香、独行,有祛毒、降血压之效。

    (6)坐拏(ná):一种毒草,苗可入药,主治风痹,壮筋骨。懵(měng):使昏迷。

    (7)楝:药用植物。参《药议》卷二十六注。

    (8)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

    (9)鬣(liè):野兽颈上的毛,或指鱼颔旁的小鳍。

    (10)鹯(zhān):又名晨风,一种猛禽,似鹞鹰。

    (11)山茱萸:药用植物。参《药议》卷二十六注。

    【译文】

    有的药用植物的根部,有的用茎、叶,虽然是同一种植物,但是药性却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深入地体察其中药理,就不能轻易使用。比如仙灵脾,《本草》中用叶入药,南方人却用根入药;赤箭,《本草》中用根入药,现在人却反而用苗入药。像这样不了解药性就随便使用,药理能一样吗?比如古人用远志的根入药,而把它的苗称为小草,泽漆的根部其实是大戟,马兜零的根部其实是独行。它们主治的疾病各有分别,再推广而言,有些植物的根、苗都有不能通用的情况。比如巴豆能利泻,但是它的壳却能止泻;甜瓜的瓜蒂能让人呕吐,但是它的瓜肉却能解吐;坐拏能使人昏迷,但吃它的茎髓却能使人苏醒;楝的根皮能使人腹泻,而其枝皮却能使人呕吐;邕州进贡的蓝药,就是蓝蛇的头部,能杀人,而蓝蛇的尾部却能当解药;鸟兽的肉都可以补血,而其毛、角、鳞、鬣都会损血;鹰鹯吃下鸟兽的肉,即使那些筋骨都能消化,而唯独不能消化毛。像这样的例子很多,都是一种东西,而各个部分的性理如此相反。山茱萸能补骨髓,是取其核温涩能收敛精气,精气不外泄,这样就能补骨髓了;现在人有的削取山茱萸的肉吃,而把核扔掉了,完全不是古人的意思。像这样用药都属于穿凿附会,如果用《本草》中说的主治药物,只应依据本来的说法用药。有时另外有别的主治药物而改用其根、茎的,那就自当依据别的方子。

    岭南深山中有大竹,有水甚清澈。溪涧中水皆有毒,唯此水无毒,土人陆行多饮之。至深冬,则凝结如玉,乃天竹黄也(1)。王彦祖知雷州日(2),盛夏之官,山溪间水皆不可饮,唯剖竹取水,烹饪饮啜,皆用竹水。次年被召赴阙,冬行,求竹水,不可复得。问土人,乃知至冬则凝结,不复成水。遇夜野火烧林木为煨烬,而竹黄不灰,如火烧兽骨而轻。土人多于火后采拾,以供药品,不若生得者为善。

    【注释】

    (1)天竹黄:又名竹黄,为青皮竹等被寄生的竹黄蜂咬洞后,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自然产出者很少,一般用火烧竹林的方法,使竹沥溢出凝结。可入药,有祛风除湿、活血舒经、止咳之效。

    (2)王彦祖:即王汾,字彦祖,王禹偁曾孙,钜野(今属山东)人。历官太常少卿、兵部侍郎等。《宋史》卷二九三有传。雷州:今广东海康。

    【译文】

    岭南的深山中有大竹,竹中有清澈的水。溪涧中的水都有毒,唯独竹子里的水无毒,当地人在陆上行路时大多饮用这种水。到了深冬,就会凝结成像玉一样的东西,就是天竹黄。王彦祖任雷州知州的时候,在盛夏时赴任,山溪间的水都无法饮用,只能剖开竹子取水,烹饪饮用,都用的是竹中的水。次年被召赴京,在冬天启行,想找竹子里的水却找不到了。问起当地人,才知道到冬天竹子中的水就会凝结,不再成为水了。有时夜间遇到野火把林木烧成灰烬时,那些竹黄却不会烧成灰,就像用火烧兽骨只会变轻一样。当地人经常在火烧之后采拾竹黄,用来作药品,但是不如从活着的竹子中取得的好。

    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如夏至鹿角解、冬至麋角解(1),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

    【注释】

    (1)解:脱落。

    【译文】

    用磁石磨擦针锋,针尖处常常指南,当然也有指北的,恐怕磁石的性质也不相同。就像夏至的时候鹿角脱落、冬至的时候麋角脱落,南北相反,论理也应该有差异,只是没有深入研究过而已。

    吴人嗜河豚鱼(1),有遇毒者,往往杀人,可为深戒。据《本草》(2):“河豚味甘温,无毒,补虚,去湿气,理腰脚。”因《本草》有此说,人遂信以为无毒,食之不疑,此甚误也。《本草》所载河豚,乃今之鱼,亦谓之五回反。鱼(3),非人所嗜者,江浙间谓之回鱼者是也。吴人所食河豚有毒,本名侯夷鱼。《本草注》引《日华子》云(4):“河豚有毒,以芦根及橄榄等解之。肝有大毒。又为鱼、吹肚鱼。”此乃是侯夷鱼,或曰胡夷鱼,非《本草》所载河豚也。引以为注,大误矣。《日华子》称:“又名鱼。”此却非也,盖差互解之耳。规鱼,浙东人所呼,又有生海中者,腹上有刺,名海规。吹肚鱼,南人通言之,以其腹胀如吹也。南人捕河豚法:截流为栅,待群鱼大下之时,小拔去栅,使随流而下,日莫猥至(5),自相排蹙(6),或触栅,则怒而腹鼓(7),浮于水上,渔人乃接取之。

    【注释】

    (1)河豚: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的统称,产于淡水、咸水交接处,小口大腹,肉极鲜美,而肝脏、生殖腺、血液均有毒素。

    (2)《本草》:这里指北宋开宝年间官修的《开宝新详定本草》和《开宝重定本草》。

    (3)(wéi):亦称江团、鱼。科,无鳞,产于长江流域,肉质鲜美。

    (4)《日华子》:即《日华子诸家本草》的简称,相传为五代末吴越人作,或成书于开宝年间,今已亡佚。

    (5)莫:同“暮”,日暮。猥:众多。

    (6)排蹙(cù):拥挤。

    (7)腹鼓:河豚腹部有气囊,遇到意外时,气囊会充气,腹部朝上浮上水面。

    【译文】

    江浙一带的人喜欢吃河豚,有中毒的情况时,往往会死人,应该深以为戒。根据《开宝本草》的说法:“河豚味甘而温和,无毒,可以补虚,去湿气,治疗腰脚病。”因为《开宝本草》中有这些说法,人们就相信了,以为河豚无毒,吃下去没有怀疑,这是非常错误的。《开宝本草》所记载的河豚,乃是现在的鱼,又称为五回反。鱼,不是人们爱吃的那种鱼,而是江浙一带所称的回鱼。江浙人吃的河豚有毒,本名为侯夷鱼。《本草注》引《日华子》说:“河豚有毒,可以用芦根以及橄榄等解毒。它的肝有大毒。又称为鱼、吹肚鱼。”其实是侯夷鱼,或者称作胡夷鱼,不是《本草》所记载的河豚。引来作为注解,这就错了。《日华子》称:“又名鱼。”这又不对了,大概是解释的时候相互混淆了。把它叫做规鱼,是浙东人的称呼,又有生长在海里的,腹部有刺,名叫海规。把它叫做吹肚鱼,是南方人的通称,因为它的腹部可以胀起,就像是吹起来的一样。南方人捕捉河豚的方法是:在河流上设置栅栏把河截断,等鱼群大量游下时,稍微拔去几根栅栏,使鱼群能顺流而下,到日暮时分,鱼群大量出现,就会相互拥挤,有的碰到栅栏,就会怒而把腹部胀满,浮在水面上,渔人就这样将其捕捞上来。

    零陵香(1),本名蕙,古之兰蕙是也,又名薰。《左传》曰:“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2)即此草也。唐人谓之铃铃香,亦谓之铃子香,谓花倒悬枝间如小铃也。至今京师人买零陵香,须择有铃子者,铃子,乃其花也。此本鄙语,文士以湖南零陵郡,遂附会名之。后人又收入《本草》,殊不知《本草》正经自有薰草条,又名蕙草,注释甚明。南方处处有,《本草》附会其名,言出零陵郡,亦非也。

    【注释】

    (1)零陵香:参《辨证》卷三第十二条。

    (2)“一薰”二句: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参《象数》卷七注。

    【译文】

    零陵香本名蕙,就是古代的兰蕙,又名薰。《左传》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说的就是这种草。唐代人称为铃铃香,又称为铃子香,意思是说它的花朵倒悬在枝间就像小铃一样。至今京城人买零陵香,还一定要选择有铃子的植株,铃子就是它的花。这本来是民间俗称,而文士根据湖南有零陵郡的地名,就以此附会为它的名字。后人又将其收入《本草》,殊不知《本草》中本来就有薰草一条,又名蕙草,注释得很明白。南方到处都有,《本草》却附会它的名字,说出自零陵郡,这也是错误的。

    药中有用芦根及苇子、苇叶者。芦苇之类(1),凡有十数多种,芦、苇、葭、菼、、萑、葸、息理反。华之类皆是也(2),名字错乱,人莫能分。或疑芦似苇而小,则非苇也。今人云:“葭一名华(3)。”郭璞云:“似苇,是一物。”(4)按《尔雅》云:“菼、、苇、芦”,盖一物也,名字虽多,会之则是两种耳。今世俗只有芦与荻两名。按《诗》疏亦将葭、菼等众名判为二物,曰:“此物初生为菼,长大为,成则名为萑;初生为葭,长大为芦,成则名为苇。”故先儒释为萑,释葭为苇。予今详诸家所释葭、芦、苇,皆芦也;则菼、、萑,自当是荻耳。《诗》云:“葭菼揭揭(5)。”则葭,芦也;菼,荻也。又曰“萑苇”,则萑,荻也;苇,芦也。连文言之,明非一物。又《诗》释文云:“,江东人呼之为乌。”今吴中乌草,乃荻属也。则萑、为荻明矣(6)。然《召南》:“彼茁者葭”(7),谓之初生可也。《秦风》曰:“兼葭苍苍(8),白露为霜。”则散文言之,霜降之时亦得谓之葭,不必初生,若对文须分大小之名耳。荻芽似竹笋,味甘脆,可食;茎脆,可曲如钩,作马鞭节(9);花嫩时紫,脆则白,如散丝;叶色重,狭长而白脊。一类小者,可为曲薄(10),其余唯堪供爨耳(11)。芦芽味稍甜,作蔬尤美;茎直;花穗生,如狐尾,褐色;叶阔大而色浅;此堪作障席、筐筥、织壁、覆屋、绞绳杂用(12),以其柔韧且直故也。今药中所用芦根、苇子、苇叶,以此证之,芦、苇乃是一物,皆当用芦,无用荻理。

    【注释】

    (1)芦苇: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呈针形。根状茎称芦根,可入药,有清胃火、除肺热之效。茎称苇子,叶称苇叶,均可入药,主治霍乱、呕逆、痈疽等症。

    (2)葭(jiā)、菼(tǎn)、(wàn)、萑(huán)、葸(xǐ):均为芦苇的别称。

    (3)华:清人阮元认为此“华”当为“苇”的误字。

    (4)似苇,是一物:《尔雅》郭璞注云“葭与苇是一物”。

    (5)葭菼揭揭:出自《诗经·卫风·硕人》。揭揭,长的意思。

    (6)萑:原作“信”,据汇秘笈本改。

    (7)彼茁者葭:出自《诗经·召南·驺虞》。

    (8)兼葭苍苍:出自《诗经·秦风·蒹葭》,作“蒹葭苍苍”。

    (9)马鞭节:指其植株形态类似马鞭。

    (10)曲薄:养蚕时用以盛放蚕的用具,北方称曲,南方称薄。

    (11)爨(cuàn):烧火。

    (12)筥(jǔ):圆形竹筐。

    【译文】

    药物中有用到芦根以及苇子、苇叶的。芦苇之类的东西,一共有十多种名称,芦、苇、葭、菼、、萑、葸、息理反。华之类的都是,名字错乱,人们难以分清。有人怀疑芦类似苇而小,那么就不是苇了。现在人说:“葭,又叫做华。”郭璞说:“类似苇,是一种东西。”根据《尔雅》的说法:菼、、苇、芦,这些都是一种东西,名字虽然繁多,综合起来就只有两种而已。现在世上只有芦和荻两种名称。《诗经》疏中也将葭、菼等众多名称综合为两种植物,说:“这两种植物:初生时称为菼,长大后称为,长成后则称为萑;初生时称为葭,长大后称为芦,长成后则称为苇。”因此先儒把“”解释为“萑”,把“葭”解释为“苇”。我现在仔细考证,各家所解释的葭、芦、苇,都是“芦”;那么菼、、萑,自然应当是“荻”了。《诗经》说:“葭菼揭揭。”那么葭就是“芦”,菼就是“荻”。又说“萑苇”,那么萑就是“荻”,苇就是“芦”。连起来一起说,那么很明显不是一种植物。此外,《诗经》的释文说:“,江东人称之为乌。”现在吴中有乌草,和荻是同一属。那么很明显,萑和就是“荻”了。但是《召南》中说:“彼茁者葭。”把初生的称为葭,这是可以的。《秦风》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要是分开来说,那么霜降的时候也可以称为葭,不必是初生时的,如果按上下文相对而言的话,就必须区分初生与长大的名目了。荻的芽类似竹笋,味道甘甜而爽脆,可以食用;茎也很脆,可以弯曲成像钩子一样,外形像马鞭那样;花朵嫩的时候是紫色的,老了就会变白,像散丝一样;叶片的颜色很深,呈狭长形而有白色的脊。其中有一种比较小的,可以拿来做成曲薄,其余的只能拿去烧火了。芦的芽味道比较甜,作为蔬菜更好;茎是直的;花朵呈穗状生长,就像孤尾一样,是褐色的;叶片阔大而颜色比较浅;这种植物可以拿来做障席、圆筐、编织墙壁、覆盖屋顶、绞绳子等杂用,因为它柔韧并且挺直的缘故。现在药物中所用的芦根、苇子、苇叶,根据以上考证,芦和苇乃是同一种植物,都应该用芦,没有用荻的道理。

    扶栘即白杨也(1)。《本草》有白杨(2),又有扶栘。扶栘一条,本出陈藏器《本草》(3),盖藏器不知扶栘便是白杨,乃重出之。扶栘亦谓之蒲栘,《诗》疏曰(4):“白杨,蒲栘是也。”至今越中人谓白杨只谓之蒲栘。藏器又引《诗》云:“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又引郑注云:“棠棣,栘也,亦名栘杨。”此又误也。《论语》乃引逸《诗》:“唐棣之华,偏其反而。”(5)此自是白栘(6),小木,比郁李稍大(7),此非蒲栘也,蒲栘乃乔木耳。木只有常棣(8),有唐棣(9),无棠。《尔雅》云:“棠棣,棣也。唐棣,栘也。”常棣,即《小雅》所谓“常棣之华,鄂不”者(10);唐棣即《论语》所谓“唐棣之华,偏其反而”者。常棣,今人谓之郁李。《豳诗》云:“六月食郁及薁(11)。”注云:“郁,棣属,即白栘也。”以其似棣,故曰棣属。又谓之车下李,又谓之唐棣,即郁李也。郁、薁同音。注谓之薁(12),盖其实似,即含桃也(13)。《晋宫阁铭》曰:“华林园中有车下李三百一十四株,薁李一株。”车下李,即郁也,唐棣也,白栘也;薁李,即郁李也,薁也,常棣也;与蒲栘全无交涉。《本草》续添“郁李,一名车下李”,此亦误也。《晋宫阁铭》引华林园所种车下李与薁李,自是二物。常棣字或作棠棣,亦误耳。今小木中却有棣棠(14),叶似棣,黄花绿茎而无实,人家亭槛中多种之。

    【注释】

    (1)白杨:杨柳科杨属,落叶乔木,叶卵形,树皮可入药,可治疗毒风、脚气肿。

    (2)《本草》:指《开宝新详定本草》和《开宝重订本草》。

    (3)陈藏器《本草》:指唐代陈藏器所撰《本草拾遗》。

    (4)《诗》疏:指孔颖达所撰《毛诗正义》。

    (5)“唐棣”二句:出自《论语·子罕》。前人一般认为“唐”通“棠”。

    (6)白栘(yí):二字原缺,据汇秘笈本补。

    (7)郁李:蔷薇科李属,落叶小灌木,叶卵形,开淡红色花,籽可入药,可治水肿,利小便。

    (8)常棣:原作“棠棣”,下面明确说“无棠”,可知其有误,从胡道静等改。

    (9)唐棣:蔷薇科,落叶小乔木,叶卵形,开白花,果实为蓝黑色。按,自“棠棣,有唐棣”至下文“唐棣,栘也”十八字原缺,据别本补。

    (10)“常棣”二句:出自《诗经·小雅·常棣》。鄂,通“萼”。,光明华美的样子。

    (11)六月食郁及薁(yù):出自《诗经·豳风·七月》。薁,即郁李。

    (12)薁:野葡萄,藤本植物,果实黑色,可酿酒,亦可入药,有祛湿、利小便、解毒之效。

    (13)含桃:樱桃的别称。

    (14)棣棠:蔷薇科,落叶灌木,叶呈椭圆状卵形,开黄色花,花可入药,有消肿、止痛、止咳、助消化等效。

    【译文】

    扶栘就是白杨。《开宝本草》中有白杨,又有扶栘。扶栘一条,本来出自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估计陈藏器不知道扶栘就是白杨,所以重出了一条。扶栘也称为蒲栘,《诗》疏说:“白杨就是蒲栘。”至今浙江人说到白杨时还只说蒲栘。陈藏器又引《诗》说:“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又引郑玄注说:“棠棣就是栘,也叫做栘杨。”这就又不对了。《论语》中引逸《诗》说:“唐棣之华,偏其反而。”说的其实是白栘,是一种小树木,比郁李稍微大一点,不是蒲栘,蒲栘乃是乔木。树木中只有常棣、唐棣,没有棠棣。《尔雅》说:“常棣就是棣。唐棣就是栘。”常棣就是《小雅》中所说的“常棣之华,鄂不”中的常棣;唐棣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唐棣之华,偏其反而”中的唐棣。常棣,现在人称为郁李。《豳风》诗说:“六月食郁及薁。”注释说:“郁是棣属植物,就是白栘。”因为它的外形像棣,所以说是棣属。又称为车下李,又称为唐棣,就是郁李。郁和薁发音相同。注释中说是薁,因为它的果实像,就是含桃。《晋宫阁铭》说:“华林园中有车下李三百一十四株,薁李一株。”车下李就是郁,即唐棣、白栘,薁李就是郁李,即薁、常棣,和蒲栘完全没有关系。《本草》中又增加“郁李,一名车下李”一句,这也是错误的。《晋宫阁铭》中引华林园所种的植物,车下李和薁李本来就是两种植物。常棣字有的书也写作棠棣,这也是错的。现在小型树木中却有棣棠,叶子和棣类似,开黄花,绿色的茎而没有果实,人们家中的亭院中经常种植。

    杜若即今之高良姜(1),后人不识,又别出高良姜条,如赤箭再出天麻条,天名精再出地菘条,灯笼草再出苦躭条(2),如此之类极多。或因主疗不同,盖古人所书主疗,皆多未尽,后人用久,渐见其功,主疗浸广。诸药例皆如此,岂独杜若也?后人又取高良姜中小者为杜若,正如用天麻、芦头为赤箭也,又有用北地山姜为杜若者。杜若,古人以为香草,北地山姜,何尝有香?高良姜花成穗(3),芳华可爱,土人用盐梅汁淹以为菹(4),南人亦谓之山姜花,又曰豆蔻花(5)。《本草图经》云(6):“杜若苗似山姜,花黄赤,子赤色,大如棘子(7),中似豆蔻,出峡山、岭南北(8)。”正是高良姜,其子乃红蔻也,骚人比之兰、芷。然药品中名实错乱者至多,人人自主一说,亦莫能坚决,不患多记,以广异同。

    【注释】

    (1)杜若:鸭跖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开白花,有香气,结蓝紫色果实。根茎可入药,有温中下气、明目止痛之效。高良姜: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根状茎,开淡红色花,结橙红色果实。根状茎可入药,有温中、散寒、止痛之效。外形与杜若相近,而实不同。

    (2)“如赤箭”三句:赤箭、天名精、灯笼草,参见《药议》卷二十六倒数第十五、十四、十条。

    (3)穗(suì):禾本植物聚生在茎的顶端的花和果实。

    (4)盐梅汁:用盐和醋兑的调料。菹(zū):腌菜。

    (5)豆蔻: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形似芭蕉,开淡黄色花,籽可入药,有行气、化湿、和胃之效。

    (6)《本草图经》:指五代后蜀官修的《重广英公本草》,亦称《蜀本草》。

    (7)棘子:酸枣。

    (8)峡山:胡道静等疑当作“硖州”,在今湖北宜昌。岭南北:胡道静等疑当作“岭南者甚好”,二说据《证类本草》引文。

    【译文】

    杜若就是现在的高良姜,后人因为不认识,就又另外列出高良姜一条,就像赤箭条再分出天麻条,天名精条再分出地菘条,灯笼草条再分出苦躭条,像这样的例子极多。有时是因为主治病症不同,大概古人所记载的药物的主治病症,都不完善,后人用的时间长了,逐渐发现它的功效,主治病症也就慢慢增广。各种药物都是这样,哪里只有杜若是这样呢?后人又取高良姜中形态较小的称为杜若,正像取天麻、芦头称为赤箭一样,又有取北地山姜称为杜若的。杜若,古人说它是一种香草,北地山姜何曾有香气呢?高良姜的花呈穗状,芳华可爱,当地人用盐梅汁淹成腌菜吃,南方人又称为山姜花,又称为豆蔻花。《本草图经》说:“杜若苗类似山姜,开黄赤色花,籽是红色的,大小像酸枣一样,中间像豆蔻,产于峡山、岭南以北。”这正是高良姜,它的籽就是红蔻,文人将其比作兰、芷。不过药品中名实错乱的现象很多,人人都各自持一种说法,我也不能完全肯定,所以不怕多记下一段,以便增广异同。

    钩吻(1),《本草》“一名野葛”,主疗甚多。注释者多端:或云可入药用,或云有大毒,食之杀人。予尝到闽中,土人以野葛毒人及自杀,或误食者,但半叶许入口即死,以流水服之,毒尤速,往往投杯已卒矣。经官司勘鞫者极多(2),灼然如此。予尝令人完取一株观之,其草蔓生,如葛;其藤色赤,节粗,似鹤膝(3);叶圆有尖,如杏叶,而光厚似柿叶;三叶为一枝,如菉豆之类(4),叶生节间,皆相对;花黄细,戢戢然一如茴香花(5),生于节叶之间。《酉阳杂俎》言“花似栀子稍大”,谬说也。根皮亦赤。闽人呼为吻莽,亦谓之野葛,岭南人谓之胡蔓,俗谓断肠草。此草人间至毒之物,不入药用。恐《本草》所出,别是一物,非此钩吻也。予见《千金》《外台》药方中(6),时有用野葛者,特宜仔细,不可取其名而误用。正如侯夷鱼与鱼同谓之河豚,不可不审也。

    【注释】

    (1)钩吻:参《技艺》卷十八倒数第五条。

    (2)勘鞫(kān jū):审讯,判决。

    (3)鹤膝:比喻上下两端细、中间粗的东西。

    (4)菉(lù)豆:即绿豆。

    (5)戢戢:聚集的样子。茴香:伞形科茴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花,果实椭圆形,可入药,有温肝、暖胃、散寒之效。

    (6)《外台》:指唐代王焘所撰《外台秘要》四十卷。

    【译文】

    钩吻,《神农本草》中说“又叫做野葛”,主治病症很多。但是注释的人有很多说法:有人说可以作为药用,有人说有剧毒,吃下可以杀人。我曾经到过福建一带,当地有人用野葛毒害他人或者用来自杀,也有误食的,只要半片叶子入口就会死,用流水服下,毒性更加迅速,往往刚放下杯子人就已经死了。这些事经官府审讯勘察的案例极多,毒性非常明显。我曾经派人取来一株完整的植株观察,它的草是蔓生的,像葛一样;它的藤是红色的,藤节很粗,就像鹤膝;叶片圆型而有尖,像杏叶的形状,但又光滑厚实像柿叶一样;三片叶子是一枝,就像绿豆之类的,叶子生长在藤节之间,都是相对而生的;开小黄花,聚在一起就像茴香花,生长在藤节的叶片之间。《酉阳杂俎》说“花像栀子而稍大”,是错误的。它的根皮也是红色的。福建人称为吻莽,也称为野葛,岭南人称为胡蔓,俗称断肠草。这种草是人间毒性最大的植物,不可作为药用。恐怕《神农本草》中出现的是另一种植物,不是这种钩吻。我看到《千金方》和《外台秘要》记载的药方中,有时有用到野葛的,特别应该仔细考察,不能因为名称相同就误用了。正如侯夷鱼与鱼都称为河豚,不能不仔细辨别啊。

    黄镮,即今之朱藤也(1),天下皆有。叶如槐,其花穗悬,紫色,如葛花。可作菜食,火不熟亦有小毒。京师人家园圃中作大架种之,谓之紫藤花者是也。实如皂荚(2),《蜀都赋》所谓“青珠黄镮”者,黄镮即此藤之根也。古今皆种以为亭槛之饰。今人采其茎,于槐干上接之,伪为矮槐。其根入药用,能吐人。

    【注释】

    (1)朱藤:即紫藤,豆科高大木质藤本,叶为羽状复叶,开青紫色花,果实为荚果,为观赏树种。果实可入药,治疗食物中毒等。

    (2)皂荚:豆科落叶乔木,叶为卵形羽状复叶,开黄白色花,果实为带状荚果,可入药,具有祛痰之效,亦可作为洗涤剂。

    【译文】

    黄镮就是现在的朱藤,各地都有。叶子像槐叶,花朵呈悬穗状,紫色,就像葛花。可作为蔬菜食用,但烧不熟的话也有小毒。京城人家的园圃中搭上大架子种植,称为紫藤花的就是了。果实像皂荚一样,就是《蜀都赋》中所谓的“青珠黄镮”,黄镮就是这种藤的根。古往今来,人们都种植起来作为亭院的装饰。现在的人把它采集起来,把它的茎部嫁接到槐树干上,伪装成矮槐。它的根部可以作为药用,能使人呕吐。

    栾有二种(1):树生,其实可作数珠者(2),谓之木栾,即《本草》栾花是也。丛生,可为杖棰者,谓之牡栾,又名黄荆,即《本草》牡荆是也(3)。此两种之外,唐人《补本草》又有栾荆一条,遂与二栾相乱。栾花出《神农正经》,牡荆见于《前汉·郊祀志》,从来甚久。栾荆特出唐人新附,自是一物,非古人所谓栾荆也。

    【注释】

    (1)栾:无患子科落叶乔木,有羽状复叶,小叶卵形,开淡黄色花,结蒴果,长椭圆形。花可作为染料,亦可入药,主治目疾。

    (2)数珠:即念珠。

    (3)牡荆:马鞭草科落叶灌木,掌状复叶,开淡紫色花,可入药,主治白带下、小肠疝气、湿痰白浊等。

    【译文】

    栾有两个品种:树形的那种,它的果实可以做成念珠,称为木栾,就是《本草》中的栾花。灌木形丛生的那种,可以做成杖棰,称为牡栾,又叫做黄荆,就是《本草》中的牡荆。这两种栾以外,唐人的《补本草》中又有栾荆一条,于是就和那两种栾相混了。栾花出自《神农正经》,牡荆见于《前汉书·郊祀志》,来历都很久远。栾荆只是唐人新附加上的,自然是另一种植物,不是古人所谓的栾荆。

    紫荆(1),陈藏器云(2):“树似黄荆,叶小,无桠。夏秋子熟,正圆如小珠。”大误也。紫荆与黄荆(3),叶丛生,小木,叶如麻叶,三桠而小。紫荆稍大(4),圆叶,实如樗英(5),著树连冬不脱(6),人家园亭多种之。

    【注释】

    (1)紫荆:豆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圆心形,开紫花,果实为荚果。可入药,有活血行气、消肿解毒之效。

    (2)陈藏器:唐代医学家,著有《本草拾遗》。

    (3)黄荆:马鞭草科落叶灌木,叶卵状披针形,开淡蓝紫色花,果实为球形坚果。其下语义不连属,疑有脱文。或疑“与黄荆叶”四字为衍文,未知孰是。

    (4)紫荆:胡道静等疑当作“黄荆”,可从。

    (5)樗(chū)英:胡道静等疑当作“樗荚”,可从。樗,臭椿,苦木科落叶乔木,叶为卵状披针形,开白绿色花,根皮可入药,主治血痢、赤白带下等症。

    (6)著树:指挂在树上。

    【译文】

    紫荆,陈藏器说它:“树类似黄荆,叶片小,没有枝桠。夏秋时籽实成熟,圆形,就像小珠子一样。”这是很错误的。紫荆是叶片丛生的小树木,叶片像芝麻的叶子,有三个枝桠,但形状比较小。黄荆稍微大一点,叶片是圆形的,果实就像樗的果实,挂在树上一整个冬天都不脱落,人们家里的园亭中经常种植。

    六朝以前医方,唯有枳实(1),无枳壳,故《本草》亦只有枳实。后人用枳之小嫩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主疗各有所宜,遂别出枳壳一条,以附枳实之后,然两条主疗亦相出入。古人言枳实者,便是枳壳,《本草》中枳实主疗,便是枳壳主疗。后人既别出枳壳条,便合于枳实条内摘出枳壳主疗,别为一条,旧条内只合留枳实主疗。后人以《神农本经》不敢摘破,不免两条相犯,互有出入。予按,《神农本经》枳实条内称:“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2),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安胃气,止溏泄(3),明目。”尽是枳壳之功,皆当摘入枳壳条。后来别见主疗,如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4),散瘤结、胸胁痰滞(5),逐水(6),消胀满、大肠风(7),止痛之类皆附益之,只为枳壳条。旧枳实条内称:“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8)。”皆是枳实之功,宜存于本条,别有主疗亦附益之可也。如此二条始分,各见所主,不至甚相乱。

    【注释】

    (1)枳(zhǐ):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开白花,果实为球形暗黄色。未成熟的果实入药称枳实,成熟干燥后的果实入药称枳壳,功能基本相似,枳壳药效更缓和,以行气、宽中、除胀为主。

    (2)大风在皮肤中:风邪引起的皮肤瘙痒。

    (3)溏(táng)泄:指大便不成形,腹泻。

    (4)劳气:因过度劳累而损伤元气。

    (5)瘤结:指体内气血郁结。《证类本草》作“留结”。

    (6)逐水:消除水肿。

    (7)大肠风:因风热或湿热而引起的肠胃疾病。

    (8)心下急痞痛:胸腹间感到阻塞和疼痛。

    【译文】

    六朝以前的医方中,只有枳实,没有枳壳,所以《本草》中也只有枳实。后人把枳的小嫩果实称为枳实,把个大的果实称为枳壳,主治病症也各有分别,于是就另外分出枳壳一条,附列在枳实的后面,然而两条的主治病症也互有出入。古人说的枳实就是枳壳,《本草》中枳实的主治病症就是枳壳的主治病症。后人既然另外分出枳壳一条,就很自然地在枳实条内摘出枳壳的主治病症,另外单列一条,旧的条目中只应该保留枳实的主治病症。后人因为不敢割裂《神农本经》,所以这两条就难免相犯、互有出入了。据我考证《神农本经》枳实条中所说的:“主治风邪引起的皮肤瘙痒,祛除寒热郁结,止痢疾,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安胃气,止腹泻,明目。”都是是枳壳的功效,都应当摘入枳壳条。后来另外发现的主治病症,比如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气血郁结、胸胁痰滞,消除水肿,消胀满、风热肠胃病,止痛之类的,都附益在上面,另外设立了枳壳一条。原来的枳实条则只说:“祛除胸胁痰癖,消除水肿,破气血郁结,消胀满、胸腹间阻塞疼痛、逆气。”这些都是枳实的功效,应该留存在原本的条目中,另外还有别的主治病症也可以附加上去。这样两个条目才能分清,各有自己的主治病症,不至于相互混淆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