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佚名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最新章节!

    医工论

    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能明理以尽术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如此。然后事必济而功必着矣。若不能正己。则岂能正物,不能正物。则岂能愈疾。今冠于篇首。以劝学人。

    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止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广收方论。

    博通义理。明运气。晓阴阳。善诊切。精察视。辨真伪。分寒热。审标本。识轻重。疾小不可言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苟能如此。于道几希。反是者。为生灵之巨寇。

    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如到其家。须先问曾请未。会请师即问曾进是何汤药。已未经下。乃可得知虚实也。如已曾经下。即虚矣。更可消息参详。则无误矣。又治小儿之法。必明南北禀受之殊。必察土地寒温之异。不可一同施治。古人最为慎耳。

    禀受论

    人禀父母精血化生。故内经有曰。阳施阴化。谓之有子。圣济经言。方其受授之初。一月血凝。二月胚胎兆。三月阳神为魂。四月阴灵为魄。五月五行分五脏。六月六律定六腑。七月七精开窍。八月八景具全。九月气足象成。十月百神集备。至日满而生也。(又云。一月如珠露。二月若桃花。三月形象成。四月男女分。五月腑脏具。六月筋骨全。七月魂生而动左。八月魄长而动右。九月三转身。十月足而生。此未知其所出。)其始有谓之妊者。以其阳始而阴任之也。有谓之胚者。以其未成为器而犹坯也。有谓之胞者。以其已为正阳而阴包之也。有谓之胎者。以食于母而为口颐也。有谓之娠者。以其有时而动也。有谓之怀者。以其有身而根据也。原夫此象者。皆阳始阴任在有形之先。次由五行而后化成也。故曰。阴阳具而五行立矣。且阴之所任者。

    壬也。一阳壬兆。则人乃肇生。命门主生气之原。精所藏焉。壬、阳水也。合丁之阴火而生丙。故有命门。然后生心。

    心主血。神所藏焉。丙之阳火。合辛之阴金而生庚。故有心然后有肺。肺主皮毛。魄所藏焉。庚、阳金也。合乙之阴木而生甲。故有肺然后生肝。肝主筋。魂所藏焉。甲为阳木。合己之阴土而生戊。故有肝然后生脾。脾生肉。意所藏焉。

    戊为阳土。合癸之阴水而生壬。故有脾然后生肾。肾主骨。志所藏焉。故肾与命门一也。此阴阳五行。夫妇生化。自然之理也。人之赋禀。自受气至胎化。自成形至生养。亦皆由焉。

    初生论

    儿才生出母腹中。急当举之。便以绵絮包裹。抱大人怀温暖。虽暑月。亦不可遽去绵絮。须渐渐减去之。盖乍出母腹中。不可令冒寒也。又急以绵裹手指。揩拭儿口眼中及周遭秽血。皆令尽净。不可令入口眼也。若举迟。失于包裹。

    则令儿中寒。若秽血得入口眼。则令儿生病。(其证候方论并在后)

    回气论

    儿才生出母腹中。哭声迟者。急以葱白细鞭其背。呼父小名。即啼。又儿才生下。气欲绝。不能啼者。必是难产或冒寒所致。急以绵絮包裹其儿。顿放大人怀中温暖。若已包裹。须更添之。令极温暖。且未得断脐。将胞衣置灰火上烧之。仍捻大纸。却盛蘸油点着。于脐带上往来遍燎之。以脐带连脐。得火气由脐入腹故也。更以热醋汤捋洗脐带。须臾则气回啼哭。然后如常洗浴断脐。此法甚良。救者甚多。

    洗浴论

    儿才生下。须先洗浴。以涤荡污秽。然后乃可断脐也。若先断脐。则浴水入脐而为脐疮等病。及浴水须入药预先煎下。以瓶贮顿。临时炊暖用之。不犯生水即佳。并以后浴之。亦用药煎汤。今具煎汤用药下项。

    用猪胆汁汤浴儿。则不患疮癣。皮肤滑泽。用金银虎骨丹砂煎汤。则辟邪恶。去惊。(单用虎骨亦得)用李叶切半升煎汤。则解肌热。去温壮。用白芷二两。苦参三两。锉碎煎汤。则去诸风。用蒴 葱白胡麻叶白芷 本蛇床子煎汤。退热。

    用苦参黄连猪胆白芨杉叶柏叶枫叶煎汤。去风。

    用大麻仁零陵香丁香桑葚 本煎汤。治诸疮。

    用金银桃奴雄黄丹砂煎汤。则辟邪除惊。

    用益母草煎汤。治疥癣诸疮。

    凡煎汤。每用水一斗。入药煎至七升。去滓。适寒温用之。冬不可太热。夏不可令冷。须调停得宜。乃可用之。

    儿自生之后。须根据时洗浴。以去垢污。又不可数数。若都不洗浴。则皮皴毛落。多生疮疥。凡洗浴时。于背上则微微少用水。余处任意。即不可极淋其背。亦不可久坐水中。则引惊作病。切须慎之。如常能根据法用之。令儿体滑舒畅。血脉通流。及长少病。无不验也。

    断脐论

    儿生下。须当以时断脐。若不以时断脐者。则令脐汁不干而生寒。为脐风之由。断脐之法。当隔单衣。以牙咬断之。

    将暖气连呵七遍。若用刀断之。须用剪刀。先纳怀中暖透。然后方用。不得便用冷刀。多致伤脐生病。宜切戒之。其断脐带。当令长至足趺。或云当长六寸。若太短则伤脏。令儿腹中不调。若太长则伤肌。令儿皮枯鳞起。才断脐讫。须用烙脐饼子安脐带上。烧三壮。炷如麦大。若儿未啼。灸至五七壮。灸了。上用封脐散封裹之。法须捶治帛子令柔软。用方四寸许。上置新绵浓半寸。及上置药末。适紧慢以封之。如不备其药。即用极细熟艾一块。置于上封之。但不令封帛紧急。急则令儿吐 。又须常切照顾。勿令湿着及襁 中。亦不可令儿尿湿。恐坐疮肿及引风也。

    烙脐饼子

    豆豉 黄蜡(各一分) 麝香(少许)

    上以豆豉为细末。入麝研匀。熔蜡和剂。看大小。捻作饼用。

    封脐散

    雄鼠粪(七枚 两头尖者是) 干姜(枣大) 甑带(鸡子许三味同烧灰) 绵灰(半两别烧称) 绯帛灰(别烧称半分) 胡粉(三钱炒黄) 麝香(少许)

    上同研极细末。每用半钱至一钱。敷脐上封之。永不患脐疮肿。如已因风湿患疮肿者。看脐带落与未落。根据此用药便瘥。

    儿已封裹脐了。一切如法。得数日许。忽然怒啼。似衣中有刺者。此乃脐燥。还刺其腹故也。当与解之。易去故帛药物。更换裹之。如无此证。亦于十日许解视。换时须避风冷。若遇冬月。左右置火。于温暖处换之。至于寻常换衣用粉。亦当如是。若失于照顾。致伤脐患者。具方于后。

    治小儿初生。脐未落时。肿痛水出。取故绯绢烧灰。研细末敷之。

    治小儿脐中汁出不止。赤肿。以白石脂为细末。炒令微暖敷之。日三四次。

    治小儿脐疮 以甑带烧灰。研细末。猪膏和敷。或以桑白皮汁敷乳上。吮儿饮。

    又方

    以东壁上土敷之。治历年不瘥者。伏龙肝亦得。

    又方

    以当归为细末敷之。久不瘥者。用之神效。

    治赤肿或脓血清水出者 以马齿苋叶烧灰。研末敷之。或以露蜂房烧末敷之。

    又方

    以干蚵 火 为灰。研末傅之佳。

    又方

    以黄柏为细末敷之。治久不瘥者。

    治小儿脐赤肿 杏仁半两。猪颊车骨中髓七钱半。先研杏仁极烂。和髓敷之。一方研杏仁如脂。和髓中膏敷。

    治小儿因剪脐。伤外风。致脐疮久不干。 白矾。 白龙骨。等分。同研为细末敷之。少少用。如无两味。但得一味亦可。

    又方

    以绵烧灰。研为细末敷之。新旧皆可。

    胡粉散

    治小儿脐疮。湿不瘥。若至百日即危极。

    胡粉(一钱 细研) 干姜(烧灰 一钱 细研) 白石脂(烧存性称一钱细研)

    上同为细末。每用一字。或半钱敷上。

    凡小儿患脐疮未愈。不可乳令大饱。大饱则令儿脐风。

    相视寿夭论

    儿生下。洗浴断脐之后。当视其寿命长短。成人不成人。

    儿生。身不收者死。儿生。鱼口者死。儿生。股间无生肉者死。儿生。汗血者死。儿生。颐下破者死。儿生。囊下白或赤者皆死。儿生。阴不起者死。儿生。身如凝血。若无皮者死。儿生。脐小者不寿。儿生。声绝而复扬急者不寿。

    儿初生。目自开者不成人。儿初生。头四破者不成人。儿初生。啼声散者不成人。儿初生。身软如无骨者不成人。

    儿初生。啼声深者不成人。儿初生。头毛不周匝不成人。儿初生。汗出不流不成人。儿初生。小便凝如脂膏者不成人。儿初生。常摇手足者不成人。儿初生。枕骨不成。能言而死。儿生。膝骨不成。能倨而死。(一云尻骨)儿初生。掌骨不成。扶伏而死。儿生。踵骨不成。能行而死。儿生。膑骨不成。能立而死。儿初生。阴大而与身色同者成人。儿初生。脐中无血者成人。儿初生。啼声相连延属者寿。儿初生。卵下缝通达而黑者寿。儿初生。身体鲜白而长大者寿。

    初生服药论

    儿初生。出母腹。揩拭口眼净。洗浴了。断脐毕。 包讫。且未得与乳。当用好甘草一中指节许。擘碎。以水三蚬壳。煎二蚬壳。以绵缠指。蘸与儿吮之。若吐出恶汁为佳。若服二蚬壳不吐。即无秽物。不须更服也。此法不问儿虚实壮怯。皆须服之。次看形色。若面色红润。啼声响快者。用擘破黄连。以汤浸取浓汁。调朱砂末。抹儿口中。打尽腹中旧粪。方可与乳。又法。以汞粉半钱。旋旋吮儿。良久。脐粪乃下为佳。故圣济经云。凡儿初生。恶血未纳者。拭以绵指。吞而在胸膈者。吐以甘草。入而在腹内者。利以黄连汞粉。皆所以革污秽也。次用好朱砂一大豆许。细研水飞。炼蜜一蚬壳。看稀稠和膏。分三剂。每用一剂。乳汁化。时时滴儿口中。三日内服尽即止。姚和众云。成炼朱砂。能温肠胃。壮血气也。一日只可一豆许。分三次用。勿得过也。次用真牛黄一大豆许。细研。以炼蜜酸枣大。和成膏。每用一大豆许。乳汁化下。时时滴儿口中。姚和众云。能去惊。辟邪恶之气。若儿形色不实。怯弱者。不宜服之。如胎热。或身体色赤黄者。宜多服。此法在三日外也。

    中寒论

    儿才生。毕迟。或断脐晚者。令见冒冷。故寒中之也。又先断脐。后洗浴。则水气得入之。或洗时水气所干。亦为中寒之候。其证腹中绞痛。夭矫啼呼。面青黑。尿清白。当以当归末为粉。着于絮上。灸而熨脐腹。日日频熨。至啼止脐干为度。仍不可灸令大热。恐引惊也。

    初生不乳论

    初生洗浴断脐 包。革秽污。下脐粪都了。经日不饮乳。及不小便者。此因难产。或包裹举迟。中寒。或被风邪微干。伤动藏气所致。有此候者。多为撮口。治不可稍缓。

    通关散

    治初生儿不饮乳。及不小便。 以石银器中贮奶汁二合。入四破葱白一寸。煎取一合。注子分灌之。服尽立效。

    脐风撮口论

    儿自初生。至七日内外。忽然面青。啼声不出。口撮唇紧。不能哺乳。口青色。吐白沫。四肢逆冷。乃脐风撮口之证也。此由儿初生剪脐。不定伤动。或风湿所乘。其轻则病在皮肤。而为脐疮不瘥。其重则病入腑脏。而为脐风撮口。

    亦如大人因破伤而感风。则牙关噤而口撮。不能入食。身硬。四肢厥逆。与此候颇同。故谓之脐风撮口。乃最恶之病也。千金有曰。小儿忽患脐风撮口者。百无一活。皆坐视而毙。良可悯恻。有一法极验。但世罕有知者。凡遇其患。则看儿齿龈上有小泡子如米状。急以温水蘸熟绵子。裹手指。轻轻擦破。即便口开而安。

    又法。视小儿口中上下龈间。若有白色如豆大许。便以指甲于当中掐之。自外达内。令匝至。微有血出亦不妨。又于白处两边尽头。亦根据此掐令内外气断。不必直破入指甲矣。恐太甚则伤儿。此二法相类。子母秘录云。于掐破处以蜈蚣末敷之。大良。及有治方集之后。

    治小儿断脐之后。不慎照管。致风湿所乘。令儿不能乳哺。名曰脐风。宜速疗之。不久则为撮口也。

    当归(去须半两洗焙) 天浆子(去壳三个微炒) 乱发(一钱烧灰)

    上为细末。入麝香一字许。时时敷脐。

    又方黄柏(锉) 釜下墨煤 乱发(烧灰存性)

    上各等分。同为细末。用一字或半钱敷之。

    金两黄散

    治小儿脐疮不瘥。因风传变。欲为撮口。或为发痫者。

    川黄连(去须一分为末) 胡粉(一钱研) 龙骨(一钱 红研)

    上同为细末。每用少许敷之。时时用。

    定命散

    治小儿剪脐中风。唇青撮口。吐白沫。四肢冷。

    赤足蜈蚣(半条酒炙令干) 川乌头尖(三个生) 麝香(少许)

    上为末。入麝研匀。每服半字。煎金银薄荷汤调灌。

    治小儿初生撮口蛇蜕皮(一分微炒) 钩藤(一分) 干蝎梢(一分以上先细末) 朱砂(一分别研水飞) 麝香(半钱别研) 真牛黄(半钱别研)

    上同研细。拌匀再研。每服一字。取竹沥一二点。同乳汁调灌下。一方只蛇蜕朱砂麝香各一分。每用半字。

    津调涂口中。日五七次。

    又方

    以盐豉置脐上灸之。

    又方

    以夜合花枝浓煎汁。拭口并洗。

    又方

    于儿口傍。先刺令见血。碎雀瓮(即天浆子)汁涂之。

    又方

    生捣鼠妇。并雀瓮汁相和。调涂抹口中。渐渐乳。得效。鼠妇乃湿生虫也。

    胎中病论

    儿自生下。至一腊前后有病者。多是未生之前。在母胎妊之时。母食毒物。胎有所感。至生下之后。毒瓦斯发而为病。

    又有母于妊娠之时。失于固养。气形勿充。疾 因之。故圣济经言。病生于中者。与生俱生也。今叙于后。

    梗舌

    儿才生出母腹。因与揩拭口中恶物。便仔细看儿口中。如有皮膜。似芦苇管中之膜。裹定儿舌。或连舌根者。此名梗舌。乃胎毒所攻而生。或母于妊娠时。爱食飞禽之物。感而所致。便须急以指甲刺破剥去之。揩拭血净。用烧白矾灰细末。敷半绿豆许。若不摘去。则梗其舌而不能语。令儿哑也。及日数多。亦不能去也。

    气闭

    儿初生一二日间。有大小便不通。腹胀满而欲绝者。此胎毒之气郁闭所致也。便急令一妇人。用温水先漱口了。后吸咂儿前后心。并脐下及手足心。共七处。各五七次。以赤红色为度。须臾气散。则自通矣。

    不即尔。无生意也。有此候。用此法。可谓再生。

    鹅口

    儿自初生。至七日内外。因胎毒上攻。于舌上生白屑如米。连口两角。生黄疮。及舌下有膜。如石榴子大。令儿声不发者。名曰鹅口。

    保命散

    治小儿鹅口白矾(一分烧) 马牙硝(半两研细) 朱砂(一分研细水飞干)

    上同研匀细末。每用一字。取白鹅粪。以水搅取汁调之。先以手指缠乱发。揩拭儿舌上口角颊中。去垢秽净。然后用药敷之令遍。缠发揩时。以井花水沾用。或以绵缠指头。沾栗 汁用。

    治小儿鹅口不能乳。以马牙硝研细。遍掺舌上下两颊口角内外患处。日三四次。

    又方

    以桑白皮汁。和胡粉敷之。

    又方

    以鸡 中黄皮烧灰研细。乳和敷之。

    又方

    以白鹅矢汁灌口中。

    又方

    以黍米汁敷之。

    又方

    以全蝎七枚。先用薄荷汁浸过。后用薄荷七叶裹之。文武火炮过。焙令干。研末。更入黄丹。同研匀细。

    熟蜜和为膏。敷病处。

    垂痈

    儿自初生。至七日内外。因胎毒上攻。血气不敛。儿口中上 连喉舌。生物如芦箨盛水之状。或作。在悬雍之前。塞其气路不通。令儿危殆。名曰垂痈。又儿生下即死者。多此病也。人少知之。当急视之。

    凡遇是病。便以指甲摘破。或以绵缠长针。留尖如粟米许刺之。令儿气泄则活。其 破。则出青黄血水。便用帛子 拭。及用盐汤蘸帛榐揩令净。若入喉。即伤儿。慎之慎之。如一刺复作者。再刺。

    如圣散

    治垂痈。

    铅霜(一分研细) 真牛黄(一分研细) 太阴玄精石(一分研细) 朱砂(一分研细水飞日干)

    上件再同研匀。入白龙脑细末半钱相和。每用抄一字至半钱。掺儿口中。

    重 (重龈童舌)儿初生。至七日内外。因胎毒上攻于儿口中。若发于 上作肿。作两重之状。名曰重 。

    若发于上下齿龈两傍。肿如垒龈者。名曰重龈。若发于舌上肿起。初更生一小舌者。名曰重舌。肿闷作痛。令儿多啼。不能哺乳而妨碍。

    治重 重龈 以蛇蜕皮烧灰。研细末敷之。

    又方

    治如前。以生蒲黄末敷之。

    乌 骨散

    治重舌肿闷。妨碍吮乳。

    乌 骨(一两) 干蜣螂(半两烧灰) 蒲黄(半两研) 枯白矾灰(一两研)

    上和研如粉。每用半钱。以鸡子黄调涂肿上。咽津不妨。

    又方

    治如前。以蛇蜕皮为末。干捻敷舌下患处。不一时便消。不能饮乳者。用之得能饮。或以鸡羽蘸淳醋。榐药掠舌下。

    又方

    以木兰皮长一尺。广四寸。削去粗皮。以醋一升。渎之取汁。注患处。

    又方

    以伏龙肝研细末。牛蒡汁调敷。或以衣鱼(即蠹鱼)涂舌上。

    又方

    以马牙硝末涂舌下。日三。

    又方

    以三家屠肉。切如指大。以摩舌上。

    又方

    以黄丹豆许。纳管中。吹舌下。

    又方

    以蒲黄敷之。不过三次。瘥。一方。微炒。以纸铺地上。出火毒。研罗细末。先用温水蘸帛裹指。轻轻掠。后掺药。

    又方

    以桑白皮煮浓汁。涂乳上吮儿。

    治重舌妨闷欲死 以乱发烧灰。研细末。以敷舌下。频频用。或烧簸箕皮敷上。

    又方

    治如前。以鹿角炙。适温热熨之。或如米粒大。安舌下。

    又方

    以小豆煮汁。和鹿角灰敷之。日三。或以赤小豆末。醋和敷舌上。

    又方

    以露蜂房烧灰。研细末。醋和膏敷之。

    蓐疮

    儿自初生。至七日内外。因胎毒攻发。身生疮者。名曰蓐疮。谓在产草上生疮也。

    治蓐疮 以黄连为细末。先用生麻油涂盏子内。将黄连末遍掺油上。倒合在铫三脚子上。下用艾叶火熏令极干。刮聚。再入生油腻粉各少许。和膏敷之。

    又方

    以泽兰心细嚼敷之。

    又方

    以葵根烧灰敷之。

    治小儿初生三日。头面生疮缘起。身体壮热。多啼。

    升麻 柴胡(去苗) 石膏(各一分) 甘草 当归(去须各半两)

    上为 咀。每服一钱。水半盏。煎至二分。去滓。时时与。量儿大小加之。

    治小儿初生。蓐中生热疮。以鸡子五枚敲破。去白。只取黄。又以乱发如鸡子黄许。二味相和。铫子中煎熬。取汁涂之。更用苦参末敷之。甚奇。刘禹锡云。顷在武陵生子。蓐内便有热疮。发于臂腿。蔓延半身。初用他药无益。状候至重。昼夜啼号不乳。因阅本草有云。乱发合鸡子黄煎消为水。疗小儿惊热下痢。注云。去痰热百病。又鸡子。本草云。疗热疮。因用之。立效如神。煎法。鸡子黄乱发初入铫煎时甚干。少顷发焦。遂有液出。

    旋取置一瓷碗中。以液尽为度。

    口噤

    儿自初生。至七日内外。忽口噤。不能乳。腹急多啼。下青黑粪。或口生疮如米。名曰口噤。此证牙关急而口噤。与撮口相似。然撮口证面色青。啼声不出。口吐白沫。此口噤证。面色赤而多啼。口不吐白沫。所以异也。此缘儿在母腹中时。为风热伤胎所致。故圣济经曰。风热伤胎。生而口噤也。千金云。赤者为心噤。白者为肺噤。

    立圣散

    治初生儿口噤不开。不收乳。

    干蜘蛛(一个 去足 口取新竹沥入蚬壳中浸一宿 炙焦为末) 干蝎梢(七个为末) 腻粉(一钱)

    上同研匀细末。每服一字。乳汁调,滴儿口中,时时用。

    又方

    以鹿角粉大豆末等分研细。乳和。涂乳上。令儿吮服。

    又方

    以生甘草一分细锉。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放温。分数次。灌儿口中。令吐出痰涎秽物。后取猪乳汁点儿口中。瘥。亦治撮口。

    又方

    以真牛黄少许研细。淡竹沥调一字灌之。次以猪乳滴口中。

    又方

    以赤足蜈蚣去足。炙黄为末。以猪乳调半钱。分三四次温灌之。一方用雀瓮不开口者五枚。烧灰研细末。饮调服一字。

    又方

    以白僵蚕二枚为末。蜜和。敷儿口内。如无。以原蚕蛾二枚。炙黄代之。亦治撮口。

    又方

    以雀矢白。水和丸麻子大。乳服二丸。鸡矢白亦佳。

    又方

    鸡矢白枣大。绵裹。水五合。煮二沸。分服。

    治小儿口噤体热 以青竹茹三两。醋一升。煎取三分之一。温分数服。

    治小儿口噤。牙关不开。以天南星一个煨熟。急用纸封角。莫令透气。却以纸裹。近上尖处。翦一窍子鸡头大。令热气出。于鼻孔中熏之。牙关立开。亦治撮口。

    啼

    儿自初生以来。身色青白。无血色。好啼哭。昼夜不止。身体仰而 。夜则甚。腹满不乳。大便青白。昼夜啼。诸药不效者。此名 啼。乃儿未生以前。在胎胞中时为风冷伤所致。故圣济经曰。风冷伤胎。生而 啼。千金有云。小儿有胎寒。则腹痛 啼。时时吐 。或腹中如鸡子黄。按之如水声便没。没而复出。不急治。多变为痫。

    养脏汤

    治小儿胎寒 啼。

    当归(去芦一两) 沉香 丁香 白术 桂心 川芎(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姜二片。煎半盏。去滓。滴儿口中。

    治小儿忽患腹痛。夭矫汗出者。亦胎寒也。以梨叶煮浓汁七合。分三四次服。出千金。

    又方

    以当归为末。每用一小豆许。乳汁调下。日二夜一。病儿大。添之。

    又方

    以柏子仁为末。每服一钱半。温水调下。

    矾石丸

    治小儿胎寒 啼。发痫。以马齿矾。火 半日为末。枣肉和丸黍米大。每服一丸。乳汁送下。量儿大小增损。以瘥为度。有痰亦去。神良。兼治腹胀不嗜食。大便青黄色。

    血癖

    (又名胎积)

    儿未生之前。在母腹中。藉母经血以滋养焉。至生下时。须拭去口中恶血。及用药下尽儿腹中秽血之粪。

    方才饲乳。若于生时。揩拭儿口中恶血不净。吞咽入腹。或腹中旧有秽粪。不曾下之。或下之不尽。因而成癖。

    故名曰血癖。又名曰胎积。至生下百日内外。儿生头疮。眼目赤涩。小便如血。口中气急。身体紫色。腹胀躁烦。多啼不乳。

    胎积丸

    治小儿血癖。

    白丁香(二十一个) 轻粉(半钱) 滑石(半钱) 乳香(半钱) 巴豆(三十个针串灯上烧焦微存性)

    上为末。糊丸黍米大。每一二丸。看虚实大小与服。煎柳心七个。汤放温送下。连一二服。粪下恶物是效。

    亦令乳母服和气药调养饲儿。若儿服药后吐不止。大便不通。面黑气喘者死。

    胎赤眼

    儿自生下。至开眼以后。眼两 及睑眶赤烂。名曰胎赤眼。此因儿生时稍难。留滞时久。或不慎照顾。致恶血入于儿眼。又或生下时。揩拭儿眼边恶血不尽。亦令入儿眼。渍 以生是病。不急治之。则至长不瘥。

    二金散

    治小儿胎赤眼。

    黄连(去须一钱) 黄柏(一钱)

    上先为粗末。用奶汁同浸一宿。焙干收之。每用少许。以新绵裹荆芥汤浸之。放温。时时频洗。

    胎惊

    儿在母腹。未生之前。因有所惊。胎内感之。至生下百日以来。儿心神不宁。睡卧不醒。壮热躁烦。啼哭无时。上视发搐。面青腰直。撮口缩腮。粪青黄水者。此名胎惊。方论著于惊疾门之中。

    胎怯

    儿自生下以来。面无精光。肌肉脆薄。大便白水。身无血色。时时哽气多哕。目黑睛少。羸 多哭。此胎怯也。宜天麻浴汤治之。

    胎肥

    儿生下肌肉浓。遍身血色红润。至盈月以后。渐渐肌瘦。目白睛粉红色。五心热。大便难。时时生涎。此胎肥也。更看父母肥瘦。肥不可生瘦。瘦不可生肥。治亦天麻浴汤。

    胎热

    儿生下有血气。时叫哭。身壮热。如淡茶色。目赤。大便黄赤。粪稠。急食乳。此胎热也。治亦宜天麻浴汤。

    天麻浴汤

    治小儿胎怯胎肥胎热等诸疾。

    天麻(二钱) 蝎尾(去毒为末) 朱砂末 白矾末(各半钱) 麝香(一字) 乌蛇肉(酒浸去皮焙干为末)

    青黛末(各三钱)

    上为末匀。每服三钱。水三碗。桃枝叶五七条。煎十数沸。带热浴之。勿得浴背。汤须适温热用。

    治小儿胎热。或乳母饮食粗恶辛苦。乳汁不起。儿色如淡茶黄色。瘦瘠不为肌肤。四肢痿 缭戾。服之充悦健壮。

    芍药(二两半) 柴胡(去苗二两半) 鳌甲 茯苓(去黑皮各一两半) 人参(去芦) 大黄(各一两)

    甘草 干姜(各半两如热即用枳实)

    上为末。炼蜜和丸大豆大。百日至一岁儿服一丸。乳服。日二。量儿大小增减。

    胎中病论

    诸不治病

    胎内十二证

    一、双瞽。二、只眇。三、骈拇。四、六指。五、体残。六、肢废。七、独肾。八、喑哑。九、缺唇。十、社老。十一、挛拳。十二、侏儒。

    胎外十二证

    一、睛凸。二、近睹。三、鼻 。四、耳反。五、结喉。六、项瘿。七、舌短。八、节弹。九、龟胸。十、驼背。十一、膝并。十二、交胫。

    六指

    儿生下六指者。外科以利刀截一指。外贴生油膏。往往有不见痕迹者。

    缺唇

    儿生下缺唇。亦能弥缝。然不能掩其痕。十二病中。惟是二种仅有手段。昔人之不能。而后人得之。千载之后。必有治今人不治之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