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工夫直论第十一

柳华阳 / 著投票加入书签

999中文网 www.999zw.com,最快更新慧命经最新章节!

    华阳曰,下功之时,处于静室。

    静室者,不近闲人之所。恐来搅我之静也。

    身如槁木,

    坐则忘形。

    心似寒灰,

    静则忘心。

    以灵光为用,

    回光返照。

    并性命而同宫,

    以性入于命宫。

    是谓道之首也。

    此言修性,而命即在其中,故曰首也。

    且静极而动者,

    且人能到真静之时,内有一机顿发,即非凡心也,亦非意也,乃丹田之炁动也。五祖曰情来,六祖曰淫心,即道心。学佛之士,若不知此动机,乃无下手之处,虽修无益也。

    大道之根苗,

    佛祖知此机来,用法收回丹田,炼成舍利牟尼,超凡入圣,由此而起,故曰修大道之根苗也。

    造物之主宰。

    且凡夫不知修炼,因此机动无法制之,则心亦动焉。即孟子所谓炁亦能动志者也。

    如此男女交合则生人道矣。而万物亦因此机动,雌雄自合,亦生万物。世人因自好色,谓之修道者,亦是好色,实不知其法也。佛祖专候此机之才动,不等心之转念以火炼之,以风吹之,外肾自缩,心如凉水,何好色之有乎!且焦螟、虱子,岂有色心乎!此乃道之化育,天地之真机,自然而然,非有心也。圣之变化,总在此顺逆之间耳。

    炁旋窍开。

    且炁者,古人曰物,曰水,曰闺阁事,其名甚众。窍即丹田,炁穴也。开即命门,医书谓两肾中间为命门,误也。此门即在脐下,女人谓之子宫门,正此也。男女泄精,正在此处也。

    慧命之情,喜向乎其外,

    盖慧命乃世尊巧喻之别名,中华所谓元炁者也。人自受胎禀造物主宰之炁,而在其内,佛性亦在焉。所谓天命之谓性也,通八脉与母呼吸相连,口鼻绝无气也。及其□(口里一力字)地之时,口鼻一通,八脉不通,元炁内藏。及其年壮,元炁拱关而出。《楞严经》谓之漏尽通矣。窍既开矣,自后其机一发,无路可行,顺此熟路而出。余有俗堂弟,字道宽,法名原明,久住金山,以得金山之法,后住杯邑勇水庵,为方丈,禅教原不问此事,似过涵灌,只悟自性,不必究他。余曰,既有走漏,则与凡夫淫媾似也。《楞严经》云,淫身淫心淫根不断,如蒸砂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名熟砂,必入魔道,轮转三途,终不能出,禅教何得不问也。世尊慧命之道,佛佛相应,祖祖相传,若能自用,则三种淫事,一炼自断,其中有深旨。

    摄乎其内,

    摄乎以吸吸摄之,呼吸非意则无主矣,内者,丹田也。

    绵绵若存,念兹在兹,和合熔化,而为真种之胎源,实为正道之真传矣。

    上文所言摄归之法,此则表时刻温养之功。且命既归源,又当时时呼吸嘘之,刻刻意守之,似炉中之火种,意炁双镕,变为真种,实为性命双修,久则无中生有,除此之外,尽属傍门,终无所成也。

    古之曰火化,

    火者,真意也。

    曰和合,

    性命合一。

    曰对斗,

    对者,返观也。斗者,丹田也。

    曰跏跌,

    跏跌者,以真意坐于吾身北方水面入灭,为初关下手之法也。昔商那和修尊者,见阿难坐于中流水面,跏跌入灭,三至参求,后阿难付以正法眼藏,而为三祖者,是也。

    是阐明此道之用也。

    千万般之巧喻,无非性命二物而已矣。

    功到时至。

    且非一朝一夕,日集月累,而后方可望也。又在乎老少勤怠之分耳!时者,非天时之时,即吾身物产之时也。

    无物之中,而物产焉。

    物产心有所知,若兀坐顽空,则当面错过矣。

    斯时不令其顺而逆之。

    物产原是下流顺当,故用意息采之。

    达摩谓之采取。

    顺出谓之漏尽通,逆回谓之采取也。

    物既归乎其源。

    源即丹田也。

    则有法轮之妙运。

    后升前降,谓之法轮。

    起盖辟之消息,

    盖辟者,内外呼吸也。外面之呼吸阵,则里面之呼吸升之,外面之呼吸升,则里面之呼吸降之。

    徘徊上下,

    徘徊者,活动之意,上即顶也,下即腹也。六祖云,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者,即此矣。

    立乎天心,

    天心名曰中黄,居于天之正中,一名天罡,一名斗柄,在天为天心,在人为真意。中宫若失真意,犹如臣失君主矣。凡转法轮之时,必以真意坐于中宫,而为车轴之心,使爪之运转矣。

    依乎任督,

    凡转法轮之时,意命必须依乎任督而运行,或意行而命不行,或命行而意不行,则不成舍利矣。

    归根复命。

    还于本地也。

    故谓之四候六候者也。

    采封升降沐浴也。

    数足物灵,则有采取过关之诀在焉。

    夫既明前所用功之法,久久行持,窍内满足,一静则天机发动,周身融和快乐,yang物全然不举,故曰数足物灵也。且物既灵,即当采运过后三关,归于中宫,其诀最有秘密之妙,不敢言者,而放言之矣。

    失或采而不生者,

    不当采而采者,其物嫩之矣。

    或生而不取者,

    生而不知,则当面错过矣。

    是不得诀之其故也。

    此皆未得师传之过矣。

    且欲得诀之真者,又当虚心求师,久久护特,

    盖世之学佛,不得其全诀者,皆因已有所知所能,轻师谩法,故不得其全诀矣。若能虚心恳切,执弟子之礼,行弟子之事,久久真心护师成道,岂不有不得全道者乎!

    培德舍力,

    盖德者,道之体性之用,欲觅师道,而不修德,焉得遇之,德和道者,如鸟之羽翰焉,缺一无所用也。力者,财也.古云,法财两施,彼此同成正觉,苟曰称修道,分文不舍,沽名钓誉,假佛遮身,就有佛道高人泛而不视矣。

    然后大道有所得也。

    世之学佛者,谓坐而有所得,岂不谬也。如刘志略乃坐怀而得,因结交有力,与六祖同借其力也。

    盖出炉之消息,

    炉即丹田也。

    又赖意之静观,物则生焉。

    盖意观者,如来云,若不知心目所在,则不能降伏尘劳,物之出炉于不出炉,总在乎意之力也。且物又是元炁之喻名耳。

    如来谓之炉中火发,

    此即紫摩光如来之言也。火者,暖也,发者,动也,此是舍利产之景也。

    斯时牟尼露象。

    上文言暖者,乃内景也,象者,外景也。

    不惧不惊,

    或者乍见此景,未得真传,认为外物,而不禁惊讶,则心动神驰。舍利亦散,欲望成道,不亦远乎。

    动而并行,

    命行则意行,命住则意住,故为并行者矣。

    切防蹊路危险之患。

    蹊路者,前注于集说矣。

    渡过恒河之渡口,

    恒河者,背骨之髓路也,上下有不通之处,必要真意度过此处,故曰渡口矣。

    由漕溪而上鹫岭,

    漕溪者,即上文髓路也,鹫岭,在头之后也。

    达须弥而下重楼,

    须弥,头之顶也。重楼,气喉也。气喉有十二节,故曰重楼也。

    往南华花世界,

    且往者,慧命之来也,昔日法华会上,龙女献珠,往南方女转男身,成证佛位,即此喻也。盖南者,心窍也。心之喜动而不喜静,喜新而不喜旧,时刻迁移,进出无时,莫知其乡,自无始而至今,四生六道,无有休息,所谓人死不知心。今幸得慧命来相制伏,变种性为真性,炼识神为元神,犹如铅之制水银一般,则水银死,而无驰弄之性矣。若不得此慧命来入心窍,而亦不能自定,纵有所修,无非后天之识性,非先天之性也。先天之性,□(口中一力字)地之时,落于命中,故曰天命之谓性。学佛者,自当醒悟先后之性,若不自惺,终无所成矣。

    坐登佛光宝殿。

    宝殿者,心下之一窍也,乃养道胎长定之处也。

    忽然溶溶如谷云,霏霏似春雨,盘旋敛聚于中宫,斯谓之结道胎。

    盖舍利登中宫之时,周身如云之腾,似雨之施,百脉冲和,畅于四肢,急将心目左旋右转四九而定,右旋左转四六而定,性命盘聚于中宫,结成道胎矣。

    安乐太平之禅定,

    到此无损无失,一得永证。何得不安乐,自然禅定寂静矣。

    勿助勿忘而养,勿寂勿照而温。

    且初结道胎时,后天之息,本似于有,而不着于有,故曰勿忘。道胎既结,则意在乎其中,寂然不动,又不可随其昏味,必须常觉常悟,故曰勿照。

    静定之中,忽觉一轮浩月悬于当空,

    且此月从丹田升于目前。

    留而待之,

    以真意留之。

    一轮红日升于月中,

    日月合并,

    收而藏之。

    用法收于中藏。

    定静之中,习乎寂灭。

    一念不生。

    有无之场,还乎浑然。

    真性虚无。

    故曰无为者矣。

    空虚至极矣。

    且大道无穷焉,静极而生乎动。一物上合于道胎。

    盖万物极则还原,而大道亦然矣。静极生乎动机,有一点纯阳之物,从涌泉自升于中宫,与道胎相亲相恋和合,合而为一者矣。

    而法轮之又重转矣。

    此物既归道胎,则自往下,由尾闾上顶,降于中宫,是谓助胎源之至宝矣。

    静而又静,灭而又灭。

    鼻无出气,手无六脉,则大定矣。

    胎圆炁足,天花乱坠。

    有天花坠则知胎足,无天花坠则胎不足矣。

    则佛子之定念,当移而超出三界。

    见此景至即当移念出定。三界者,下丹田,中宫,顶门谓之三界也。

    是谓如来之出现矣。

    《华严经》云,世尊从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如来出现者矣。

    且出定之初,防被外魔之侵扰,

    盖初出定时,恐有诸佛菩萨来言语,切不可答谈,只提正念,遂出遂人,不可远游矣。

    一轮金光,本是我所有之灵物,取而归之,为化形之妙药。

    且出定之初,万物不可着,只候自身中一轮金光,现于空中,将法身近于光前,以法聚光,取于法身内,途即法身入于凡身,久久乳汁,则凡身立可化为炁矣。恐不得此金光者,则凡身不能化为炁,故有留身之说者,谓此也。又在德行之故耳。此即万古不泄之天机,今则泄矣。

    收而养之,予又生乎其孙。

    且初出走时,原是一身,定久则百千亿化身矣。

    愿备行满之时,隐于深谷,绝迹还虚,合乎妙道。

    功满隐入深山古洞,无人来往之所,兀然端坐,炼形化乎炁,神亦还虚,形亦虚矣。

    是谓如来末后之事也。余愿同志者,休误入口头禅、三昧之外道,认为正道,则非正道也。